公元1053年,柳永客死湖北一青楼,死后却没钱下葬。一时间,大江南北的当红歌妓马不停蹄地聚集至此,纷纷自掏腰包替他送葬,甚至争相在他坟前痛哭不止。 柳永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八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举凡时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十几岁的时候,他满怀壮志,一心想靠科举考试平步青云,建功立业。家里人也对他寄予厚望。 谁知道柳永的科举之路却一波三折。头一回殿试,皇上看他文采斐然,担心他分心诗词歌赋,就把他刷下来了,还吩咐他专心填词,不必再考什么功名。 柳永心里苦啊,没法子,只好听旨意,一头扎进烟花柳巷,和歌妓们厮混在一起,专门给她们写词填曲。他写词写得是没得说,婉转缠绵,字字动人,在歌坛上一时无两,众歌姬争相传唱。 这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柳永的青春年华都葬送在青楼楚馆里头了。好容易熬到50岁,他还是不甘心,又去考了一次进士,总算给他过了,可到头来还是个芝麻绿豆官,一辈子都掂不到高枝儿。 晚年的时候,柳永看破红尘,辞了官,又回到风月场中,继续为歌妓们谱曲填词。直到大限将至,他还流连在湖北的某个青楼,鲜衣怒马的时候早已一去不返了。 柳永这一生,才华是有的,抱负也是有的,只可惜时运不济,怎么也过不了那个坎儿。到死的时候,家徒四壁,盘缠俱无,连个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 柳永虽然一生坎坷,官场失意,但在词坛上却是一代宗师,成就斐然。他的词作,可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柳永之前,词这个体裁还局限在歌咏风花雪月上,内容比较单薄。柳永独具慧眼,看到了词的无限可能。他大胆革新,在词里头注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 比方说,柳永把寻常的街头巷尾搬进了词里,市井小民的柴米油盐,还有情情爱爱,都成了他词作的题材。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突破!读他的词,就像是亲临现场,看到了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再比如,柳永在词里头抒发感情,那是揣摩入微,字字动人。他写相思,写离别,写旧情难忘,句句都能触到心坎上。这跟他常年混迹烟花之地,阅人无数有关。 柳永词题材广阔,感情真挚,再加上词藻华丽,音律动人,可以说把词这个体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后来人总结他的成就,就称他开创了"柳词"的流派。 柳永的词,影响是很深远的。北宋以后,不少词人都拜他为师,追随他的脚步。就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也对他佩服得不得了,说他是"别是一家"。 直到今天,柳永的很多名篇,像《雨霖铃》啊,《望海潮》啊,还常常被人传唱。可见他的词,不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深得民心,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了。 所以说啊,柳永虽然一生不如意,但他在词坛上的建树,却是功德无量的。正因为有他的开拓和奠基,才有了宋词的绚丽多彩,才传承了中华文化的薪火。这个功绩,可是永垂青史的。 说起柳永和歌妓们的故事,那可真是说不完的。柳永一生在烟花柳巷中进进出出,和无数歌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柳永为人豪爽,又多才多艺,很得那些歌妓的欢心。他常常给她们写词填曲,不少歌妓因此一炮而红。久而久之,她们就把柳永当成了知己,有什么喜怒哀乐都愿意跟他分享。 像是有个叫虫虫的歌妓,人长得漂亮,歌喉也好,是柳永的红颜知己。柳永写词,总爱把她夸上天。两个人形影不离,感情好得不得了。 还有个叫念奴的,舞跳得好,柳永经常给她编舞,搭配上他的词,简直是绝配。念奴对柳永可谓情深意重,柳永外出,她就在家苦等,寂寞难耐。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柳永和这些歌妓们,那是真心实意的交往,不是简单的逢场作戏。他们彼此欣赏,互相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所以啊,柳永去世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歌妓不远千里赶来送别。她们心里清楚,柳永是真的把她们当成知己,不像其他达官贵人,只把她们当成玩物。 歌妓们为柳永操办后事,那是真心实意的。她们卖掉首饰,凑钱给柳永安葬,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守灵的时候,她们痛哭流涕,伤心欲绝,那场面让人看了都心酸。 后来每年清明,歌妓们都会去柳永坟前祭拜。有的烧纸钱,有的献花圈,祭奠这个对她们有恩的人。时间久了,这就成了个"吊柳七"的风俗。 这件事,成了民间佳话,被传为美谈。后人谈起这段佳话,都会感叹:"伶工弄璋之悲,千古同而且宛"。意思是说,柳永虽然不得志,但歌妓们对他的情谊,千古流传,宛在眼前。
公元1053年,柳永客死湖北一青楼,死后却没钱下葬。一时间,大江南北的当红歌妓马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2-02 23:32:25
0
阅读:212
用户18xxx25
奇怪,我怎么记得柳永墓在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