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 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你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2岁了。”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枢密副使的包拯迎来了六十岁大寿。按照宋代惯例,朝廷特意给包拯放了三天假期,让他在家中与亲朋好友庆贺。 这个年纪对于北宋官员来说,已是难得的高寿。然而包拯看着满堂宾客,内心却难掩失落之情。 二十多年前,包拯的长子包繶年仅十九岁就离世了。当时的包繶刚与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完婚不久,前程似锦。 更让包拯痛心的是,包繶与崔氏所生的独子包文辅,年仅五岁就夭折了。一个是年轻有为的儿子,一个是天真可爱的孙儿,相继离世让包拯万念俱灰。 包拯的第二任夫人董氏因丧子之痛,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也撒手人寰。至此,这个本该其乐融融的家庭,只剩下包拯和儿媳崔氏相依为命。 崔氏虽然年轻,但始终不肯改嫁,坚持留在包家侍奉公婆。包拯对这个儿媳妇十分怜惜,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 包拯虽贵为朝廷重臣,但在家中过得十分简朴。每当下朝回家,看到空荡荡的后院,想起早逝的儿子和夭折的孙儿,他总会默默叹息。 对于一个北宋官员来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却因为没有子嗣而倍感愧对列祖列宗。 宾客们闻声望去,只见包拯的儿媳崔氏跪倒在地。崔氏伏地叩首,向包拯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原来在三年前,包拯将董氏的陪嫁丫鬟孙氏赶出家门时,崔氏就已经知道孙氏已有身孕。为了不让这个孩子失去父亲的疼爱,崔氏一直在暗中资助孙氏。 崔氏知道,若是让包拯知道此事,必定会认为孙氏在欺骗他。因此,崔氏选择默默承担起照顾孙氏的责任。 每月,崔氏都会派人给孙氏送去银两和生活用品。在孙氏临产之际,崔氏更是亲自安排稳婆照料。 当包绶出生后,崔氏又将这个孩子抱到自己房中抚养。她将包绶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地照顾着这个幼子。 在这两年里,崔氏不仅要瞒着公公包拯,还要应付众多闲言碎语。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只为了给包家留下一个血脉。 崔氏深知包拯为官清廉,最痛恨的就是欺瞒之事。然而为了包家的香火,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今日是包拯六十大寿,崔氏看到公公悲痛的样子,终于下定决心说出真相。她将包绶抱到包拯面前,向所有宾客讲述了这段隐情。 崔氏说完,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堂上众人鸦雀无声,都在等待包拯的反应。 包拯听完崔氏的陈述,沉默良久。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就连以铁面著称的包拯也难掩激动之情。 经过仔细盘问,包拯确认了包绶确实是自己的血脉。这个两岁的孩子,正是他在五十七岁时与孙氏所生。 包拯立即派人将孙氏接回府中,恢复了她的身份地位。对于过去的误会,包拯向孙氏表示了歉意。 包绶的到来,让包府重新焕发生机。包拯开始亲自教导这个年幼的儿子,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包拯对包绶寄予厚望,常常告诫他要继承家族清廉的传统。在包拯的教导下,包绶品行端正,深得朝廷重用。 后来,包绶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成为一位称职的地方官员。他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从不贪赃枉法。 在包拯临终前,他特意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这句话成为包家世代相传的家训。 包拯六十大寿这天发生的事,在开封府传为佳话。人们赞叹崔氏的智慧和胸襟,更感叹包拯晚年得子的天伦之乐。 包拯去世后,包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延续包家血脉的关键人物。从此,包家后代都以清廉为荣,以贪腐为耻。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
爱吃凉历史
2025-01-31 12:35:28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