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一绝世高人,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把

爱吃凉历史 2025-01-30 20:35:21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一绝世高人,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把这个人留下来的话,也许刘备还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一统天下,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一个关于求贤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而是一位被历史遗忘在角落的奇人——崔州平。 在公元207年,刘备正踏上寻访诸葛亮的征程。途经襄阳时,他遇到了一位气度不凡的隐士,这位隐士便是崔州平。 崔州平出身名门,是当朝太尉崔林之子,议郎崔谦之弟。他不仅有显赫的家世,更有着超凡的见识。 在当时的襄阳城内,崔州平与诸葛亮、徐庶等人都有深厚的交情。这些人常常聚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讨治国之道。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刘备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误会。当他看到崔州平仙风道骨的气质时,竟然以为遇到了自己苦寻的诸葛亮。 在当时的名士圈中,崔州平享有盛誉。他广交天下贤达,与当时的许多隐士都有往来。 与一般的权贵子弟不同,崔州平深居简出,过着清净淡泊的生活。他的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在混乱的年代里,崔州平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处世态度。他不追逐名利,却又洞察世事。 后来,崔州平被任命为西河太守,这个职位在当时的官制中位置颇高。这说明即便是在仕途上,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像崔州平这样既有才识又有气节的人物实属罕见。他的出现,为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崔州平与诸葛亮的友谊,在《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他们常常探讨天下大势,互相切磋,这种交往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那次偶遇中,崔州平对刘备说了一番令人震撼的话。当刘备坦诚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匡扶汉室的志向时,崔州平只说了四个字:"恐不易为"。 这四个字背后,包含着崔州平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他看来,世间万事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就如同四季更替一般自然而不可强求。 崔州平认为,汉朝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想要强行扭转这个趋势的努力,都将如同逆水行舟,徒劳无功。 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在他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坚信汉室中兴指日可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诸葛亮是实干家,他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 而崔州平则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认为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个人的力量难以扭转其方向。 在崔州平看来,汉朝从建立到衰落,经历了自然的历史周期。就像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这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极其超前的。大多数人都在为争夺天下而奔波,却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这个框架,看清历史的大势。 崔州平的预见最终被历史证明是准确的。蜀汉从建立到灭亡,仅仅维持了四十二年时间。 即便是才智如诸葛亮,最终也未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这印证了崔州平所说的历史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在处理具体国事时,诸葛亮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他通晓军事,精于政治。但他始终未能跳出诸侯争霸的框架。 相比之下,崔州平的眼光更加长远。他不是看不到眼前的利害,而是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这种超越时代的眼光,让崔州平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格外特别。他不是不懂得权谋,而是选择了超脱。 崔州平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超越了单纯的政治谋略。他看到的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见解,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一时之利而奔波,很少有人能够像崔州平这样,看清历史的大势。 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眼光,让崔州平的预言最终被历史所印证。这也使得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在崔州平指出历史大势后,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诸葛亮。这个选择体现了刘备的性格特征,他更倾向于选择能够与自己共同奋斗的人才。 而崔州平在与刘备一面之后,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最终投奔了袁绍,参与讨伐董卓的行动,但在历史记载中,他并未留下太多建树。 刘备的选择带来了怎样的结果?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到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蜀汉一共存在了四十二年。这段时间里,诸葛亮确实呕心沥血,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如崔州平所预见的那样,个人的才能再出众,也难以改变历史的必然走向。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终却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

0 阅读:1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