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白崇禧的二女儿偷偷潜回了祖国大陆,没想到准备离开时,她却傻眼了,怎么好像谁都认识我?
1986年的桂林,春雨绵绵,像江南女子的低语,轻柔地落在青石板路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游客,独自走在细雨中,眼神却透露出难以掩盖的复杂情绪,她是谁,她来桂林做什么,原来这位看上去很低调的游客,竟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小女儿——白先慧。
她此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多年来,台湾海峡如同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白先慧与故土,她心里清楚,这次去大陆的路途多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敏感人物”的女儿,她此行会不会遇到麻烦,会不会被大陆政府扣留?
各种担忧盘旋在她心头,挥之不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关注,她甚至使用了化名,选择了一条隐秘的路线,尽管做了万全的准备,但踏上大陆土地的那一刻,她还是感受到了一丝紧张和不安,但她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对故土的渴望和对父亲承诺的执着,这不只是一次回乡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返乡。
白崇禧,这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叶落归根,1949年,国共内战的硝烟弥漫,他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台湾的繁华掩盖不了他内心的落寞,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回不去那片他深爱的土地。
思乡之情,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地缠绕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病榻之上,白崇禧将最后的愿望托付给了女儿如果可以,替自己回大陆看看,这句话,成为了白先慧心中最沉重的承诺,也是她此行的最大动力。
白先慧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经历,也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那段岁月里,很多家庭被海峡隔开,亲人各在一侧,相隔甚远,白先慧特殊的身份,更让她的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作为一个国民党将领的女儿,她跨越海峡回到大陆,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对血脉亲情的执着。
抵达桂林后,白先慧首先去了父亲的故居,墙面上斑驳,家具显得有些旧,像是在娓娓道来往日的记忆,她轻轻摸着爸爸以前用的桌子,感觉像还能闻到爸爸的味道。
她来到了父亲曾上的书院,走在那古旧的院落里,心里想着很多事情,在这些地方,她找到了与父亲的连接,也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更让她意外的是,大陆政府并没有对她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反而给予了她极大的尊重和关照。
在她准备离开酒店时,工作人员告知她所有费用都已免除,并安排专车送她去机场,这种突然的善意,让白先慧心里暖暖的,她原本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卸下了伪装,坦然接受这份来自故乡的温暖。
白先慧不再刻意隐藏身份,开始与当地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会谈及自己的父亲,她发现,尽管两岸之间存在着政治隔阂,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无法割断,她去扫了祖坟,表示了对老一辈的尊重。
她也拜访了一些烈士家属,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系,以及两岸人民共同的根。
白先慧在桂林的行程安排得相当紧凑,她走访了许多地方,其中就包括七星公园和叠彩山,她静静地欣赏着桂林的山山水水,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她发现,这里的山水比她想象中更加秀美,这里的人民比她想象中更加热情。
她渐渐领悟到,为啥爸爸那么想家,白先慧还在当地一些普通百姓家中做客,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在这些平凡的交流中,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她明白,不管走到哪里,她都是炎黄子孙,她的根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白先慧也去参观了桂林的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深入了解了桂林的历史文化,她参观了不少抗日老物件和老照片,还听了好多让人心酸的故事,对父亲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