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兰州视察的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躲在人群中的一个女工人,他拨开人群,径直走过去,对着这位女职工深情地说到:「原来这5年你躲在这里…」 1964年春寒料峭的早晨,兰州504工厂内一片繁忙。邓小平同志来到这里视察,看望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参观过程中,他的目光突然被人群中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工人吸引。这位女工人身着普通的工装,正想往人群后面躲。邓小平快步走了过去,叫出了她的名字。这一声呼唤,道出了这位女工人隐姓埋名多年的秘密——她就是王承书。 王承书于1912年6月26日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的殷实为她的早年生活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然而,不久之后,家人迁往北京,这段迁徙不仅带来了地理上的变化,也为她的成长环境增添了新的挑战。自幼体弱多病的她,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时因病休学各一年,这段时间的反复休学不仅影响了她的学业进度,也让她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孤立和脆弱。尽管如此,王承书并未被困境击倒,而是以坚韧的意志力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逐步恢复了学业。 1930年,王承书凭借卓越的学术表现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她是当班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这一身份不仅使她在学术上显得格外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她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那个男性主导的学术环境中,王承书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赢得了师生的认可与尊重。 1934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她在毕业班的13名学生中名列前茅,并荣获了金钥匙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她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科研道路的激励。她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在燕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展示了她对物理学深厚的兴趣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1936年,王承书顺利完成硕士学位,成为燕京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助教。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她平静的学术生活。战争的阴影迫使她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这段流离失所的岁月不仅考验了她的意志,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奋斗之间的紧密联系。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使她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信念。 1941年,王承书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的资助,前往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乔治·尤伦贝克,专注于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她与导师的合作,完成了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为她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声誉。1944年,王承书顺利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并在该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直至1956年。这段时间,她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学术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王承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这段经历进一步提升了她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1946年,她被任命为密歇根大学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继续在物理学领域深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王承书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监视,她在回国前将有关书籍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陆续寄往北京,这一举动展现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1956年,王承书回到中国,受聘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她在这段时间里,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积极参与国内科研事业的发展。 1958年,随着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建,王承书被调往热核聚变研究室,从事理论工作,并担任副主任。这一时期,她在热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1961年,她回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担任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的研究员和副主任。这一职位使她能够在铀同位素分离技术领域深入研究,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1964年,王承书被任命为华北605所的研究员和副所长,同时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的研究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大型气体扩散机的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不仅体现了她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她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核心作用。 当邓小平找到她时,这位老一辈革命家感慨万千:"原来你一直在这里。"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对王承书这些年默默付出的肯定。 这段往事,见证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王承书选择隐姓埋名,投身国防科研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报国的真谛。她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1964年,在兰州视察的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躲在人群中的一个女工人,他拨开人群,径直
安琪小世界
2025-01-23 16:08:56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