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童养媳,只见童养媳哭诉着:“我已经等你22年了!” 1956年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辆军用吉普车缓缓驶入湖南省新化县的一个小山村,车上坐着两个人,正是已经成为开国少将的易耀彩和他的妻子范景阳。 这是易耀彩时隔多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他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村庄,感受着家乡的气息。道路两旁的杨柳轻轻摇曳,农田里的春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村民们看到军车驶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驻足观望。 1929年的那个深秋,年仅12岁的易耀彩还是个瘦小的孩子。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易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 按照当地的风俗,易家父母为年幼的易耀彩找了一个童养媳张凤娥。张凤娥比易耀彩大两岁,是附近村子里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婚姻方式在农村十分普遍。 然而就在童养媳张凤娥刚刚到易家不久,一个改变易耀彩命运的机会来了。当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途经新化县时正在招募新兵,年少的易耀彩被革命的理想所感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易耀彩悄悄地离开了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临走时,他只在家里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去打仗了"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 从此,易耀彩和张凤娥的人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易耀彩跟随红军队伍南征北战,从一名普通的娃娃兵开始,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顽强,很快就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而张凤娥则留在易家,孝顺公婆,操持家务,过着普通农村妇女的生活。她每天都要担水劈柴,照料庄稼,侍奉公婆,盼望着有一天能等到易耀彩回来。 1933年,年仅16岁的易耀彩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他带领着战士们转战于崇山峻岭之间,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1940年的春天,在陕北的一个军营里,易耀彩遇到了同为军人的范景阳。范景阳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在部队里担任文工团团员,经常随队为战士们演出。 两人在一次慰问演出中相识,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他们很快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战争年代的爱情总是来得快而热烈,不久后,易耀彩和范景阳就举行了简单的军婚仪式。 就在易耀彩组建新家庭的同时,家乡却发生了惨痛的变故。当地的反动势力对易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们闯入易家,残忍地杀害了易耀彩的父母。 在那次事件中,张凤娥侥幸逃过一劫,但易家的一切都被摧毁了。这个曾经还算殷实的家庭,在一夜之间支离破碎。 当易耀彩得知家中变故时,部队正在执行重要任务,他无法立即返乡。战争的残酷现实,让他只能将悲痛化作对敌人的愤怒。 抗日战争期间,易耀彩更是屡建战功。他带领部队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在战场上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从1937年到1945年,易耀彩和他的部队转战于华北多个战场。在这期间,他从营长升任团长,后来又担任了参谋长,军衔也不断晋升。 解放战争爆发后,易耀彩继续跟随部队征战。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易耀彩指挥的部队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制定的几个战术方案,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新中国成立后,易耀彩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表现,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开国将领之一。 此时的易耀彩,已经从当年那个12岁的娃娃兵,成长为一位位高权重的军事将领。他和范景阳的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但是,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愧疚,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直到1956年,他才终于有机会带着妻子范景阳返回故乡。 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易耀彩遇到了已经等待了二十二年的张凤娥。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张凤娥穿着褴褛的衣衫,脸上布满了风霜,这些年她一直住在村边的一间破旧土房里。当她看到易耀彩和范景阳从军车上下来时,几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答案。 这次相遇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张凤娥讲述了这些年来的经历,她说自己一直守在这里,照顾公婆直到他们被害。 易耀彩和范景阳听完张凤娥的诉说后,立即决定要帮助这位曾经的家人。他们当场给予张凤娥一笔数额可观的生活费,并承诺会继续关照她的生活。 回到北京后,易耀彩立即着手为张凤娥申请救济金。从此以后,每个月他都会按时给张凤娥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 这个决定得到了范景阳的全力支持。范景阳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多次主动提出要增加对张凤娥的资助金额。 1989年,易耀彩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他的离去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无比惋惜。 但是让人感动的是,在易耀彩去世后,范景阳依然坚持着每月给张凤娥寄送生活费。这份承诺,她一直坚持到张凤娥离世。 张凤娥去世后,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了易耀彩的墓旁。这个决定得到了范景阳的完全支持。
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童养
爱吃凉历史
2025-01-22 18:13:0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