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 荐语 《善意

识赛谈生活情感 2025-01-21 07:42:13

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善意的魔力》…… 荐语 《善意的魔力》是一本揭示善良力量的心理学杰作,汇集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一个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事实: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善良。本书将带你学会用善意去感知世界,用善意去塑造生活,让善良成为生活的底色。 本书深入探讨善良的七个关键维度,引领我们发现并激活内心的善良宝藏。让我们一起,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发现和实践人性中的善良,从而提升个人幸福感,发现世界的闪光之处。 你将获得: ★学会用善意塑造生活 ★重新发现人性中的美好 ★揭示善良的七个关键要素 今天我们来讲一本非常美好的小书,叫作《善意的魔力》。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我开始每天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好善良的事情。 这绝对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是一项心理学研究。 这项研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你甚至不用日行一善,不需要每天做好事,只需要观察并记录别人做的好事,就能给你的身心健康以及人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一观点是通过研究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号召。 但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号召。也就是说,当这本书被更多的人了解以后,大家可以组成一个群组。我们不要天天在这个群组里发布那些糟糕的消息、可怕的新闻,不要发表那些歇斯底里的表达,而是要在这个群里发布我们所看到的善良的事情,分享那些美好的东西。这些信息不会激发我们焦虑的情绪,而是会让我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健康。 作者做了大量的关于善良的调查。其中有一个结论特别有意思,就是人们有五个最常采用的行善方式。 第一,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帮了他。 第二,我不介意为朋友提供帮助。你身边的朋友需要帮助,你帮了他。 第三,我常常主动为他人开门。我现在通过一扇门的时候就会用手扶着,哪怕后边的那个人离我还有三四米。如果等他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甚至会很感激地跑过来。 第四,我帮助陌生人捡起他们掉落的东西。我们在大街上、地铁站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第五,我对不如自己幸运的人感到同情。以上就是我们最容易采用的五种行善方式。 我想在这儿问问大家:你最近一次做善举是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你还记得吗?可以回忆一下。 第一章叫“这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善良”。由于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糟糕的新闻,所以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糟糕。或者换一个角度讲,你的内心对于糟糕的事更容易有深刻的印象。美好的事常常从我们面前划过,而我们不曾注意。但实际上,如果你认真地研究与善良相关的事情,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首先,两岁的儿童原本就具备善良的天性。过去人们会觉得,两三岁的孩子是小魔鬼、小神兽,喜欢捣乱、喜欢打闹。心理学家针对两岁孩童对他人的分享做了研究,你会发现与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将两岁的孩童分为两人一组,并给每组一袋弹珠,接着拿出一个装着木琴的箱子,箱子的表面有一个孔。只要把弹珠放到这个孔里,里面的木琴就会发出叮当声——小孩子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声音。 大家可以想想看,将这些弹珠发给孩子们以后,最后会发生什么?根据我们对两三岁的孩子的判断,我们觉得他们会争抢弹珠,尤其是身高体壮的孩子会把弹珠全部抢走。“的确,在19%的实验小组中,其中一个孩子确实抢走了所有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能哭喊或发脾气。”请注意,只有19%。“事实上,几乎在一半的实验小组里,孩子们都平分了弹珠。这太不可思议了!”小孩子们竟然会照顾对方,说咱们平分弹珠。 “给一个孩子发的弹珠比另一个孩子的多,这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把自己的弹珠分给了弹珠较少的孩子。”也就是说,两岁多的小孩就已经开始有了帮助别人的想法。有心理学家把学步期的儿童称作“无差别利他主义者”。这些儿童肯定不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做事,而是天生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在孩童时期,我们就是很善良的人,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大家可能会问,如果真是这样,那青少年的善良能力减退是怎么回事呢?青少年的大脑仍在发育的过程当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学会从他人角度来看待问题。“青少年大脑的奖赏系统比前额叶皮质发育得更快。用简单的话讲,就是欲望成熟得快,而控制欲望的能力成熟得慢。所以有时候他会表现出自私、不能够理解其他人等特点。因为前额叶皮质是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有时更可能做出看似自私的决定。”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0 阅读:0
识赛谈生活情感

识赛谈生活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