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洞房花烛夜,26岁胡适紧张地坐在婚房里。新娘江冬秀主动开口:“傻坐着干嘛!咱们开始吧!”胡适一脸疑惑地说:“怎么开始?”江冬秀被问得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20世纪初的江南小城,胡适还在襁褓之中时,他的父亲就已撒手人寰。他的母亲冯顺弟,一个在旧时代饱受压迫的女子,却展现出惊人的坚韧与智慧。 冯顺弟不仅要照顾年幼的胡适,还要管理家中生意,更要为胡适规划未来的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寡母要将孩子抚养成才,实属不易。 1904年的春天,冯顺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为正在上海求学的胡适订下一门亲事。这位未来的儿媳妇,就是旌德县江家的大小姐江冬秀。 江家在当地是个望族,家境殷实,家风严谨。选择江家女,既是为了门当户对,更是冯顺弟对儿子未来生活的一种考虑。 当时的胡适正在上海梅溪学堂读书,已经接触到了新式教育。他开始思考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新思想,对母亲包办的这门婚事自然心存芥蒂。 1905年,年仅14岁的胡适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这门婚事的不满。但在母亲"不完婚就不能出洋求学"的压力下,他不得不暂时妥协。 从此,胡适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从上海到美国,从康奈尔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他在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却始终无法摆脱这门婚约的束缚。 在这15年里,胡适与江冬秀虽有书信往来,但二人从未谋面。这对未婚夫妻,一个在大洋彼岸研究哲学、追求真理,一个在徽州老家安静地等待、学习持家。 1916年,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胡适回到家乡,想要见一见自己的未婚妻。然而,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江冬秀拒绝了这次见面。 1917年的冬天,胡适终于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位年仅26岁的青年学者,很快就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教授之一。 在事业达到巅峰之时,胡适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他一直在逃避的问题:与江冬秀的婚事。在母亲的坚持下,这场婚礼定在了1917年12月30日。 这是一场极具特色的婚礼,既保留了徽州传统的礼节,又融入了西式婚礼的元素。新郎胡适穿着西装,新娘江冬秀则是一身传统中式嫁衣。 婚礼上,胡适坚持不用轿子,改用汽车接送新娘。这在当时的徽州农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婚礼结束后,按照传统,新娘子要在房中等待揭盖头。当胡适掀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他发现眼前的江冬秀虽然是典型的传统女子,但举止温文尔雅。 这对新人之间的第一次对话,成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佳话。胡适借《如梦令》半阙来试探江冬秀,没想到这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新娘子,竟能对答如流。 江冬秀虽然从小缠足,没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但她的聪慧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让胡适对这位妻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对新人开始了他们的相处之道。胡适每天忙于北京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江冬秀则负责打理家务。 这是一段充满文化差异的婚姻生活。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江冬秀则是典型的传统女性。 但江冬秀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而自卑。相反,她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这个家庭。 在胡适的鼓励下,江冬秀开始学习认字、看报。她虽然进步缓慢,但从未放弃。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调整。胡适会带着江冬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而江冬秀则努力适应这个新的圈子。 婚后的江冬秀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智慧与能力。她不仅管理着整个家庭的大小事务,还逐渐在胡适的社交圈中站稳了脚跟。 这个看似柔弱的传统女子,在处理家务和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惊人的手腕。胡适曾经戏称自己发明了新"三从四德":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太太说错话要盲从。 然而,这段婚姻也经历过严峻的考验。在一次杭州养病期间,胡适与自己婚礼上的伴娘曹诚英频繁接触。 当时的曹诚英是一位知识女性,能与胡适谈诗论文。这段关系很快传到了江冬秀的耳中。 面对丈夫可能离开的危机,江冬秀展现出了她坚决的一面。她没有选择默默忍受,而是采取了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当胡适提出离婚时,江冬秀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这段婚姻。她拿出了一把菜刀,带着两个儿子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这个看似极端的举动,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传统女性的无奈与勇气。在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抛弃发妻的背景下,江冬秀成功地守护了自己的家庭。 这次危机过后,胡适与江冬秀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稳固。胡适开始更多地关注家庭,而江冬秀则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丈夫的事业。 在胡适去世后,江冬秀写下了关于他们共同生活的回忆录。这份记录被著名作家李敖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记录了一个最真实的胡适,不是作为学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江冬秀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他们的点点滴滴。
1917年,洞房花烛夜,26岁胡适紧张地坐在婚房里。新娘江冬秀主动开口:“傻坐着
文山聊武器
2025-01-20 13:22: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