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 年,14 岁的蒋介石与19岁的毛福梅成亲。蒋介石并不喜欢毛福梅,两人婚后一直没有小孩。蒋介石到上海后,蒋母王采玉带着儿媳来找蒋介石,以自杀相威胁,要求儿子和儿媳在一起,这才生下来蒋经国 清光绪年间的浙江奉化溪口镇,因靠近海港和盐场,商贸活动十分繁荣。蒋家正是在这片富庶之地经营着一家名为"玉泰"的盐铺,专门从事盐业贸易。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以酿酒贩盐起家,事业蒸蒸日上。他的次子蒋明火继承家业后,凭借经商天赋使家族财富不断积累,在当地逐渐成为望族。 盐铺坐落在溪口镇的中心地带,是一座颇具规模的二层楼房。蒋介石就在这座楼房的二层出生,他的母亲王采玉是父亲的第二任继室,膝下育有两男两女。 1893年,年满六岁的蒋介石开始在私塾读书。私塾先生为其取学名"志清",寓意品德清正、志向高远。他每天早起背诵四书五经,跟随先生练习书法,过着规律的学习生活。 转眼到了1901年,14岁的蒋介石正是童稚之年。这一年,王采玉为儿子安排了一门亲事,相中了同为奉化人的商人毛鼎秋之女毛福梅。 毛福梅今年已有18岁,比蒋介石大了整整四岁。按照当地习俗,这桩婚事在双方未曾谋面的情况下就这样定了下来。 婚礼那天,新娘的花轿停在蒋家门前。按照当地习俗,要在门前燃放鞭炮,寓意喜庆。一群看热闹的孩童开始在院子里抢拾鞭炮的残片。 正当此时,穿着新郎服饰的蒋介石突然冲出门去,和其他孩子一起抢拾鞭炮蒂头。这一幕立刻引起了在场亲朋的哄堂大笑。 奉化有句老话:"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这句俗语在当地流传已久,人们都将其视为婚姻不顺的预兆。坐在轿中的毛福梅听闻此事,整个人都沉默了。 王采玉见状又急又气,当场就训斥起儿子来。众多亲朋好友见状纷纷上前劝解,这场闹剧才渐渐平息下来。 婚后的头两个月,蒋介石与毛福梅的生活出人意料地平静甜蜜。因为年纪尚小,蒋介石既无工作在身,也未继续求学,整日里便与新婚妻子四处游玩。 这对年轻的夫妻常常结伴去往溪口周边的山野寺庙,在山间小径漫步,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溪口山水秀美,远离城市的喧嚣,倒是为这段不寻常的婚姻带来了一丝浪漫气息。 然而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王采玉很快就对儿子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在她看来,儿子荒废学业,整日游手好闲,这对家族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王采玉将这一切归咎于儿媳毛福梅的影响,认为是她带坏了儿子。一次家庭聚会上,王采玉当着众人的面训斥毛福梅,说自己没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懒人。 王采玉甚至直接下令禁止两人继续外出游玩,要求蒋介石专心读书。她对毛福梅说,除非能保证蒋介石的前程,否则不准再耽误他的时间。 从此以后,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关系便逐渐疏远。蒋介石重新开始读书,而毛福梅则在家中料理家务。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随着时间推移,这对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根据后来流传下来的蒋介石日记记载,两人之间时常发生争执,有时甚至演变成肢体冲突。 王采玉与毛福梅的关系也日益恶化。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王采玉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指责毛福梅不守妇道,败坏门风。 1906年,19岁的蒋介石决定前往上海求学。这个决定得到了王采玉的支持,她希望儿子能够有一番作为。蒋介石离开溪口时,并未与妻子道别。 在上海的日子里,蒋介石很少与家中联系。他在求学之余,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接触到了全新的思想。这段时期,他与毛福梅之间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 1907年春天,蒋介石在上海的生活愈发独立,与家中的联系越来越少。这种情况让王采玉十分担忧,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母亲,她最关心的就是家族的延续问题。 蒋介石与毛福梅成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降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家族的传承,更关系到家族在地方上的声望。 王采玉思来想去,决定采取行动。她带着儿媳毛福梅,不顾路途遥远,从溪口直接赶往上海寻找蒋介石。 在上海,王采玉发现儿子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蒋介石不仅接受了新式教育,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过着与溪口完全不同的生活。 面对儿子的疏离,王采玉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她以死相逼,要求蒋介石必须履行为人夫的责任,与毛福梅重修旧好。 在母亲的强力干预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下在上海的学业。王采玉安排儿子与儿媳在上海同住,要求他们尽快生育子嗣。 这段被迫的同居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1908年10月,在王采玉的期盼中,毛福梅终于怀孕。这个消息让整个家族都松了一口气。 1909年4月27日,蒋经国在浙江奉化溪口出生。这个男孩的降生,暂时平息了家族的忧虑,王采玉也总算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蒋介石很快就重返上海,继续他的求学之路。毛福梅则带着年幼的蒋经国回到溪口,继续过着相对孤独的生活。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