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刚出门,就看见门口躺着一女兵。他见四下无人,一把将女人扛回家,放在热炕上。谁知,女人醒后,马上动手解衣扣子。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狠狠地抽打着西北大地。1937年的春节,没有一丝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窗,仿佛这样就能躲过这兵荒马乱的世道。
王学文,这个在村里算得上是个人物的地主兼保长,正焦躁地在院子里踱步。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这世道,真是让人活不下去了!”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走过来,轻声劝慰:“你只是一个小小的保长,又能管得了什么呢?还是顾好咱们自己吧。”
就在这时,一阵微弱的敲门声,像羽毛般轻轻地拂过这对夫妻的心头。王学文浑身一震,立刻警惕起来。他屏住呼吸,侧耳倾听,确定不是幻觉,便一把拉住妻子的手,“你待在屋里,我出去看看。”
他小心地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她倚靠在门边,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王学文心中一惊,四下张望,确认周围无人,立刻将她抱进了屋里。
女人被安置在热炕上,没过多久,便缓缓睁开了眼睛。她眼神迷茫地环顾四周,似乎还不太清楚自己身在何处。突然,她猛地坐起身,二话不说,便开始解自己的衣扣,王学文夫妇被这举动惊得目瞪口呆,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
就在他们以为要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女子却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抱出一个襁褓。
一个婴儿!
王学文的妻子,倒吸一口凉气,瞪大了眼睛看向怀里的孩子。女子眼眶通红地看着他们,声音颤抖着说:“大哥,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以后,他就跟你姓。”
这突如其来的请求,让王学文夫妇都愣住了,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他们面面相觑,内心五味杂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女子又是谁?她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前?又为何要将孩子托付给自己?
原来,这女子名叫吴仲廉,是红军西路军的一名干部。她的丈夫曾日三,也是一名红军战士。他们夫妻二人跟随部队西征,路过张家庄时,吴仲廉生下了孩子。当时正值寒冬,条件极其恶劣,一个新生儿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为了让孩子活下去,他们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找个可靠的人家寄养。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得知沙河堡的王学文是个乐善好施的好人,而且还是个地方团长,有能力保护孩子。
天亮时分吴仲廉抱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来到王学文家门口。她敲了一下门,就因为连日来的奔波劳累,眼前一黑,便昏倒在地。
王学文听完吴仲廉的讲述,内心深受触动,如果不是为了民族大义,哪个母亲会舍得抛下自己的骨肉?这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不应该就这样被抛弃,他当下便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
吴仲廉含泪亲吻着孩子的脸颊,将他托付给王学文,毅然决然地转身,奔赴战场。
王继曾的到来,打破了王学文夫妇平静的生活。孩子弱不禁风,没过几天就发起高烧。他们夫妻俩日夜守护在孩子床边,喂水喂药,无微不至。他们自己两个月大的孩子,却只能被晾在一旁,吃着米糊。
为了能让王继曾多吃一口奶,王学文的妻子狠下心肠,将自己可怜的亲生儿子冷落在一边,这或许是她此生做出的最艰难的一个决定。
不久后,西路军在甘肃遭遇马步芳的埋伏,连日激战,曾日三不幸牺牲。吴仲廉身负重伤,被关押在张掖监狱。王学文得知消息后,花重金托人打点关系,带着王继曾去监狱探视她。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吴仲廉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王学文夫妇照顾得很好,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嘱咐王学文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她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孩子了。
王学文连连点头,向吴仲廉保证一定会视王继曾为亲生儿子,不会让他受委屈,并劝吴仲廉保重身体,等战斗结束后,一定会接她回家。
不久,吴仲廉被押往青海西宁,从此杳无音讯。
祸不单行,王学文的亲生儿子,因感染疟疾,不幸夭折。王学文夫妇悲痛欲绝,他们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王继曾身上,将他视若己出,疼爱到骨子里。
王继曾慢慢长大,成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家伙。他贪玩好闹,爬树掏鸟,下河摸鱼,无所不能。为了让他能够好好学习,王学文每日督促他读书写字,还特地进城为他购买了笔墨纸砚,让他临摹字帖。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到了1950年。王家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两个身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出现在王学文的家门口。原来,吴仲廉在南宁被营救出来,解放后在浙江担任部队领导,她派人来接王继曾回浙江。
同时,也送来了600元钱和一面锦旗,以表达她对王学文夫妇的感激之情。
尽管王学文夫妇万般不舍,但他们也明白,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他们必须放手。他们含着热泪,将王继曾送走。为了能让王继曾能够不忘记自己,还将他送到了村口,一直挥手告别。
后来吴仲廉将王学文夫妇接到杭州安度晚年,两家人成为了一家人。“养恩大于天”这句话,在王学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