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打响后,廖耀湘向老蒋建议,趁解放军主力在攻打锦州,应攻占营口,将新一军、新六军等精锐部队海运撤离。
老蒋在解放军进攻锦州外围时,下令将沈阳的六个主力军(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49军、52军、71军)编为“西进兵团”,由廖耀湘为司令官;同时,从华北往葫芦岛调兵,组建“东进兵团”,以侯镜如为司令官。两个兵团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召集将领开会,在宣布了老蒋的指令后,说:“沈阳的主力倾巢出动,若在途中被分割歼灭,那么整个战局将无法挽回。等东进兵团有了进展,和锦州范汉杰的部队会合后,主力再出沈阳也不晚。这是我的建议,诸位意下如何?”
参会的廖耀湘、潘裕昆(新一军军长)、李涛(新六军军长)等将领也纷纷陈述困难,卫立煌见大家都支持自己,便给南京的老蒋去电,建议“西进兵团”暂缓出沈阳。
老蒋看了卫立煌的电报后勃然大怒,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去沈阳催促出兵。顾祝同到沈阳后,不听卫立煌等人的任何解释、建议,只是一味的强令“西进兵团”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
廖耀湘和卫立煌商议后,由卫立煌在家中设宴招待顾祝同,作陪的廖耀湘在席间提出主张。
廖耀湘的建议是:趁着锦州的范汉杰,葫芦岛的“东进兵团”牵制了东北解放军的主力,派一支部队进攻营口,得手后,将沈阳的主力陆续撤到营口,依次海运去葫芦岛。
顾祝同听后,皱眉说:“这么多部队,走海路的话,一时半会也运不完。”
廖耀湘说:“至少把新一军、新六军这些全美械军运走。”
顾祝同说:“总统让东西对进,解锦州之围,可没让你把部队从沈阳擅自撤走。”
廖耀湘说:“把部队从营口海运到葫芦岛后,可以从那里支援锦州,这样也算是执行了支援锦州的任务。”
顾祝同说:“可这是违背总统的指令啊。”
卫立煌说:“如果按照总统的方案,锦州救不了,沈阳的主力也会被葬送。”
见顾祝同沉默不语言,卫立煌苦劝说:“这是牵扯东北几十万大军命运的决定,请总长务必慎重考虑。”
对廖耀湘、卫立煌所言,顾祝同认为不无道理,但他对老蒋向来唯命是从,百依百顺,不敢自作主张,考虑了一会后,说:“我给总统发电报请示,明天给你们见话,至于成与不成,可不能保证。”
第二天中午,顾祝同叫来卫立煌、廖耀湘,摊手说:“总统非常生气,说计划不能更改,西进兵团马上行动,不得有误。”
卫立煌气愤的说:“西进兵团要是完了,沈阳怎么办?”
顾祝同说:“俊如,你不要为难我,我只是个传话的。”
老蒋见顾祝同在沈阳的“督战不利”,决定亲自飞去沈阳。老蒋的专机中途在徐州停留了半个小时,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叫来同往。老蒋这样做,除了无人可用,拉杜聿明这个“救火队长”应急外,还有让杜聿明取代卫立煌,主持东北军政的打算。
在经过锦州时,老蒋用电台联系范汉杰,询问是马上突围还是坚守到援军到来。范汉杰是黄埔一期生,当过“参谋次长”、“陆军副总司令”,对老蒋的脾气摸得很清,明白看似有两个选择,但有且只能选择第二条。
在得到范汉杰“死守待援”的回复后,老蒋很是满意,又去电宽慰一番。到沈阳后,老蒋召开军事会议,在讲话时说了这么一句:“如果失败了,那么我和大家只能是来生再见了。”
参会将领们见老蒋都无取胜的信心,也都泄了气。老蒋的本意是给众人打气,不想却适得其反。
会后,老蒋单独召见了廖耀湘。廖耀湘鼓着勇气提出从营口撤军,刚起了个头,就被老蒋打断:“范汉杰的十万人被困住锦州,你不想着去救援,反而要从营口逃跑,简直是岂有此理,你不是我的学生,不是。”
蒋军的黄埔六期生中,这时能当上军长的,都算得上是“第一梯队”的了。同为六期生的廖耀湘,能当上兵团司令官,老蒋的重用是决定因素。见老蒋发火了,廖耀湘只能是低头不语,不敢进行反驳。
老蒋骂了一通,气消了不少,转而换了一副面孔,说:“今后,西进兵团的行动,你无需向卫总司令请示,直接向我或杜光亭汇报,杜光亭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的任命马上发表。”
廖耀湘一听老长官杜聿明要主持东北军政,心情复杂。杜聿明是廖耀湘的老长官,两人公私之间的关系很好,廖耀湘对杜聿明的到来,肯定是欢迎的。但大战正酣之际,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廖耀湘的心头。
接着,老蒋又对着地图,向廖耀湘大谈“用兵之道”,说只要东、西两个兵团在锦州会合,打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那么就大局可定。
在这种情况下,廖耀湘只能说:“学生马上集合部队,向锦州前进。”
廖耀湘见完老蒋后,又去见杜聿明,杜聿明对西进不抱多大期望,但又知道不执行不行,便叮嘱廖耀湘,一旦战局不利,要把主力撤回来。
卫立煌得知老蒋直接插手指挥,让西进兵团开拨后,气得发抖,当着顾祝同、杜聿明的面说:“我向你们发誓,划十字,西进兵团出辽西,一定会全军覆没。”
卫立煌一语成谶,二十天后,西进兵团覆灭,廖耀湘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