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总理乘车前往国宾馆,在车辆驶过一个路口的时候,突然冲出来一辆失控的

蜀山史道 2025-01-09 23:18:55

1961年,周总理乘车前往国宾馆,在车辆驶过一个路口的时候,突然冲出来一辆失控的大卡车,逆行着就朝周总理的车就冲了过来。

周总理素来以严于律己著称,从不搞特殊化,即使是去钓鱼台国宾馆迎接越南贵宾这样的重要场合,他也不愿兴师动众,更不希望警车开道扰民。

他选择了最短的路线,府右街-西四-阜成门,这条路虽然快捷,但路况复杂,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交通秩序远不如今天这样井然有序,偏偏当天还下着小雨,路面湿滑,行人车辆都小心翼翼,更增加了行车难度。

周总理的座驾,一辆吉斯3ИC—115,平稳地行驶在雨中,司机杨金明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避让着行人和自行车,努力不让车轮溅起的泥水弄脏路人,警卫人员也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着周围的情况,然而,危险还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了。

当车辆行驶至展览路南口时,一辆卡车突然从北京市电车一厂的大门里钻了出来,这辆卡车本应右拐向东行驶,却突然逆行,然后又横在了马路中央,完全挡住了周总理座驾的去路。

说时迟,那时快,司机杨金明眼疾手快,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操作,鸣笛、点刹、换挡、向右避让,然而,右侧是一根粗大的水泥电线杆,如果被卡车挤过去,后果不堪设想。

杨金明当机立断,再次改变方向,向左猛打方向盘,来了个180度大调头,堪堪避开了迎面而来的卡车,与此同时,警卫人员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坐在前排的张树迎立刻转身试图保护总理,但由于座位之间隔着一排,够不着总理,另一位警卫人员则用身体和手臂紧紧护住总理,并用另一只手支撑着座椅靠背,防止总理在急转弯时摔倒。

这惊险的一幕,对车内的人来说,与其说是“惊险”,不如说是“有险无惊”,因为大家在那一刻都保持了高度的冷静和专业素养,没有慌乱,没有尖叫,只有迅速的反应和默契的配合。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辆差点酿成大祸的卡车,在险些撞上总理的座驾后,竟然像没事人一样,在路中间又转了个大弯,然后径直开回了电车一厂的大门。

到达钓鱼台后,警卫人员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北京市公安局和警卫局,周总理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指示彻查此事,要弄清楚司机为何违反交通规则。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原来,肇事司机并非电车厂的正式司机,而是一名维修工张兴辰,他私自将卡车开出厂外,想练练手,却对路况和交通规则全然不知,这才酿成了这起事故。

周总理在了解情况后,指示要严肃处理此事,但同时也要以人为本,他要求电车厂以此为戒,加强对职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制度管理,并特别强调,对张兴辰的处分要适当,不要因为撞了他的车而加重处罚。

这次车险,让周总理对交通安全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北京的交通管理应该成为世界各国首都的典范,他曾多次就此提出建议,例如在马路中间划分界线,改进交通民警的制服,以及取消女交通民警的建制等等。

在与邓颖超谈及此事时,周总理称这是他“第三次遇险”,前两次分别是1925年在广州因口令变更,司机和护兵被误杀,以及1937年在陕北崂山遭遇土匪伏击,多名警卫人员牺牲。

这三次遇险,每次都与交通工具有关,每次都命悬一线,然而,周总理在面对危险时,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

几天后,警卫人员向周总理汇报了电车厂对张兴辰的处理结果,给予警告处分,并加强了厂里的制度管理。

多年后,当警卫人员再次回访电车一厂时,得知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兴辰因违反操作规程,不幸触电身亡。

这个结局,或许会让周总理感到惋惜和痛心,他一直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也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从不搞特殊化,坚持走最短路线,不扰民,在危急时刻,冷静应对,沉着指挥,对肇事者,严肃处理,但也不失人情味;对交通安全,高度重视,积极提出改进建议……

这些点滴细节,展现了周总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0 阅读:57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