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书生黄子澄上京赶考,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眼看就要封状元了,朱元璋突然问道:“你多少岁了?”黄子澄回答:“学生34岁”。 1385年,黄子澄从故乡前往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经过一番辛勤备考,他在会试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殿试。殿试的成绩亦十分突出,黄子澄被认为将要获得状元之位。然而,在即将揭晓结果之际,朱元璋忽然提问:“你今年多大了?”黄子澄答道:“34岁。” 黄子澄,出生于明朝初年的大岗山乡大坑村,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卓越的才智。在洪武十八年,黄子澄参加了全国会试,并以状元的成绩脱颖而出,随后的殿试中,他再接再厉,荣获第三名,展现了非凡的学识与智慧。 此番成绩不仅为他赢得了声誉,也引起了当时皇帝朱元璋的关注。朱元璋对黄子澄的才干十分赞赏,决定将他召入东宫,成为太子朱允炆的伴读,开始了他在朝廷中的仕途。 在东宫的岁月中,黄子澄与太子朱允炆频繁交流,讨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事务。朱允炆继位后,即位为建文帝,黄子澄的学识和忠诚使得他在新朝廷中很快得到了重用。 建文帝看中黄子澄的能力,便将他任命为翰林学士,赋予了他更为重要的职责。在这个职位上,黄子澄不仅以才学辅佐皇帝,还逐渐积累了更多的政治经验。 在黄子澄与朱允炆的多次对话中,关于削藩的问题曾成为他们的焦点。朱允炆忧心忡忡地向黄子澄请教,关于如何应对手握重兵的藩王们。 朱允炆的几个叔叔各自掌控着强大的兵力,若他们心生不轨,朝廷该如何应对?黄子澄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局势,他指出,藩王们的兵力虽然可供自保,但远不足以对抗朝廷。 他举例提到汉代的诸侯国,虽然其兵力强大,七个诸侯联合起来反抗朝廷时,最终依然在汉军面前一败涂地。因此,他认为,只要王师出动,任何叛乱都不足为虑。 朱允炆听后深感启发,认为黄子澄的见解十分有道理,便从此对他更加尊敬,称其为“黄先生”。黄子澄也因此逐渐成为建文帝的重要谋士之一,参与了多项政治决策。 朱允炆继位后,迅速开始了他的改革与削藩之举。在这过程中,黄子澄和齐泰成为了他最信任的支持者。黄子澄被任命为翰林学士,齐泰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两人共同参与了朝政的决策。然而,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削弱地方藩王的权力,尤其是削弱朱元璋建立的藩王体系。 齐泰提议应先打压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然而黄子澄认为应该从削弱其他藩王做起,特别是那些曾在朱元璋治下有过不法行为的王子。他特别强调,周王是朱棣的母弟,若先除去周王,就能有效削弱燕王的势力。 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决定先行削弱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的权力,同时调动燕王的精兵,派遣监视力量驻扎在北平。 然而,燕王朱棣对削藩行动的反应异常激烈。建文元年七月,他以“靖难”之名起兵反叛,指责黄子澄与齐泰是国难之源,两个“奸臣”祸国殃民。 由于朝廷中的开国功臣几乎全都去世,朱允炆只能依赖老将耿炳文指挥军队,但耿炳文在与燕军交战时迅速失败,无法挽回局势。 面对困境,黄子澄建议任用曹国公李景隆,朱允炆再度采纳了这个提议,并且给予李景隆更多的指挥权。然而,李景隆的表现远不如预期,他屡次在战场上失利,形势越来越不利。最终,朱允炆不得不罢免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职务,尽管他们仍旧在幕后对政事提供建议。 到了建文四年,燕军逼近南京,形势愈加危急。朱允炆尝试通过和谈来挽回局面,并决定将黄子澄和齐泰贬职,派往外地,以此显示诚意。 然而,这背后暗藏玄机,黄子澄和齐泰实际上接到了秘密命令,前往外地募兵准备反抗。然而,事与愿违,南京城最终陷落,二人未能及时返回,反而因行踪被泄露而被俘。 黄子澄和齐泰在被捕后,坚决表示效忠于建文帝,然而他们的命运注定悲惨。两人最终都未能逃脱死刑的结局,黄子澄尤其惨烈,他不仅被肢解而死,家族成员也被牵连,家中的女性成员几乎全部成为宫中妓女。 参考资料:张家林主编. 《二十五史精编 元史·明史》 2007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能成事,黄巢李自成就失败了呢?
【19评论】【19点赞】
用户10xxx57
败就败在黄子澄身上!军事家,政治家往往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特别会读书的人往往成不了军事家、政治家。
为爱绝恋
朱允炆是太孙,他啥时候当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