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无心守灵,回到雍王府。他打算今天就解决邬先生,问道:“先生助我登基,居功至伟,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奖赏?”邬思道连忙推辞,说自己不配。 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按理说,邬思道应该因为辅佐雍正而得到重赏。然而,当他得知雍正还未守完父皇灵堂便急匆匆召见自己时,内心的不安与警觉油然而生。 走进雍正的书房,邬思道刚一落座,雍正便让左右退去。面对邬思道,雍正开门见山地问道:“先生为我登基立下赫赫战功,想必应有所要求。”听到此话,邬思道心中一紧,连忙谦逊推辞,称自己不配。 康熙帝临终时,召见了他的第十四子胤禛,并将重要的嘱托交给了他。康熙明确要求胤禛致力于改善吏治,并且要善待兄弟。这一交代不仅是对胤禛未来施政的期望,也承载着康熙对于朝廷秩序的深切关注。然而,康熙去世后,政局并未平静,权力的交接显得尤为复杂。 张廷玉作为康熙的亲信,在第一时间向隆科多下令,带来了康熙生前所下的诏书。与此同时,胤禛的亲信张五哥被派遣去传递金牌令箭,通知邬思道,告知他新帝已经即位,并且要求他依照先前的安排行动。 邬思道紧接着指示张五哥前往宗人府,执行了一项重要决定——赦免了十三爷,十三爷立即行动,前往丰台大营接管了兵权。随之,隆科多宣读了康熙的诏书,十三爷掌管了兵部,胤禛也顺利继位。 继位后的雍正,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稳固自己的权力。作为新帝,他深知宫中有诸多未曾处理的复杂局面。雍正特意安排时间拜访了邬思道,欲安抚这位曾协助他上位的重要人物,并希望能够为邬思道找到合适的职务。 然而,邬思道拒绝了雍正的提议,理由十分明确。他提出自己“身有残疾,先帝时代曾为钦犯”,这些因素使得他不适合重新进入朝廷。 此外,他认为自己曾深涉阴谋,而雍正所推崇的光明正道和自己的行事风格完全不符。邬思道的这一番言辞,不仅使雍正感到无法反驳,而且也成功避免了自己重新卷入宫廷斗争的危险。 邬思道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巧妙地为自己铺设了最安全的退路。通过自贬并且表明自己无意继续干政,邬思道为自己赢得了雍正的信任,同时也避免了任何可能的权力冲突。 他将自己置于一个半隐的状态,既不完全退出政界,又能确保自己始终在雍正的眼皮底下,保持着一定的可控性。如此,邬思道既能保全性命,又能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当邬思道离开时,十三爷特意送别,且派出一名名为“如月”的女子照顾他的一切。这一举动看似关怀备至,但邬思道在离开时却留下了令人深思的话:“我这后半辈子又得让人管着了。” 雍正帝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干预邬思道的生活,但他始终在背后掌控着邬思道的命运。通过李卫的牵线搭桥,邬思道转投田文镜门下,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幕僚,年薪8000两。这个表面上的自由选择,其实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邬思道虽然身处田文镜麾下,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雍正的关注。可以说,邬思道的半隐退生涯,只是他在表面上暂时摆脱了权力的直接干预,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来自雍正帝的无形压制。 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邬思道通过巧妙的手段,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脱身的机会。当时,雍正帝准备视察河南,而邬思道作为田文镜的幕僚,自然知道这一行程。 他通过索要未支付的幕酬,特别是在得知田文镜刚刚获得一笔5000两的火耗银后,立即向田文镜施压,要求补偿去年及上半年的欠款。田文镜虽为一清官,但此时正面临财政困境。邬思道的催讨让田文镜感到愤怒,并最终将他赶走。 然而,邬思道的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金钱纠纷。他早已洞察了田文镜的性格和脾气。田文镜为官正直,做事不拘妥协,且极有原则。当面对邬思道的逼迫时,他立即作出了决断。 邬思道知道田文镜无法接受被“羞辱”,尤其是邬思道明知田文镜的财政困境,却依然加大了压力。这一切,都让田文镜在愤怒中做出了赶走邬思道的决定,这也正是邬思道所期待的结果。 实际上,邬思道的目标并非单纯的财务问题,而是通过激怒田文镜,创造一个机会让自己脱离尴尬的处境。他深知田文镜的固执,也意识到他与雍正的关系,若被田文镜知晓,自己必将陷入更加复杂的局面。 因此,邬思道故意将事情推向了极限,让田文镜做出了赶他离开的决定。这样,他便能够在雍正帝到达河南之前,迅速“消失”,以避免与雍正再次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参考资料:刘和平,罗强烈著. 《雍正王朝》 1999
乾隆15岁时,雍正让他选一个"试婚宫女",而乾隆选中的那名"试婚宫女"在侍寝后,
【1评论】【4点赞】
心灯
高人[点赞]
guwuyilei
估计不是主要奔着邬先生的,……粘杆处才核心……对邬一时没想好怎么安排,有些见不得光可除掉又可惜,毕竟刚得帝位,老八等还势大,……
用户15xxx20
你这是解读了一下雍正王朝影视剧
138xxx
雍正是十四阿哥吗?
庞恪 回复 01-13 06:32
不是,是老四
王大师
事实是邬当晚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