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临死前,一再嘱咐嘉庆不要动和珅,谁知,乾隆去世才15天,嘉庆就把和珅给杀了。多年之后,嘉庆追悔莫及。 在乾隆执政的六十年间,他对待臣子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转变。在位初期,乾隆重用了一批正直清廉的能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统勋。 刘统勋担任军机大臣期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甚至多次因为触怒乾隆而被降职。然而,这种正直清廉的臣子在乾隆后期逐渐失去了圣眷。 随着年龄的增长,乾隆更倾向于重用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迎合圣意的臣子。这个转变为和珅的崛起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和珅出生于满洲正红旗,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擅长诗词歌赋,这些能力让他在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 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的职务,开启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短短三年时间,他就从一个普通的侍卫晋升为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和珅深谙权力运作之道,他通过担任户部和内务府等职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乾隆。在日常服侍中,他总能恰到好处地展现才华,又不会让皇帝感到不适。 1780年,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被指为十公主额驸,这段姻亲关系让和珅成功跻身皇亲国戚的行列。从此以后,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随着乾隆年事渐高,和珅在朝中的权力也与日俱增。他不仅掌管户部、吏部等重要部门,还担任军机大臣,参与朝廷核心决策。 到了乾隆晚年,和珅已经成为整个清朝政府事实上的管理者。乾隆虽然以太上皇的身份临朝,但很多政务都需要通过和珅来传达。 在乾隆生命的最后时期,他多次叮嘱即将继位的嘉庆要善待和珅。这种叮嘱既包含了对老臣的信任,也反映了乾隆对朝廷稳定的考虑。 有意思的是,和珅在这个时期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要维系与乾隆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与即将登基的嘉庆打好关系。 然而,和珅或许低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处境。他虽然位居高位,但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乾隆对和珅的信任和倚重,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政治的衰败。一个帝国的命运,不应该过度依赖于某个大臣的能力。 表面上看,和珅权倾朝野,手中握有众多重要职位。但实际上,他的权力基础异常脆弱。 在清朝政治体系中,真正的权力来源是军权和皇权,而和珅恰恰缺少这两样。他虽然担任步军统领等职务,但这些都是虚衔,并未掌握实际兵权。 和珅在军方的威信几乎为零,这一点在1781年甘肃平叛中暴露无遗。当时他被派往甘肃平叛,但手下将领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阿桂的到来彻底击碎了和珅在军事指挥上的幻想。阿桂一到前线,军队立即展现出良好的战斗力,这种鲜明对比让和珅颜面扫地。 在朝廷中,和珅同样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以刘墉为首的御史派一直在暗中对抗和珅的势力扩张。 刘墉作为前任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儿子,为官清廉,在朝中享有很高声望。他多次在朝廷大案中与和珅对抗,成为和珅不能撼动的政治对手。 乾隆驾崩后,嘉庆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机会。他先是以守灵为名,要求和珅日夜守在灵堂前。 这一举措看似是尊重先帝,实则是软禁和珅,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和珅被困在灵堂,无法与自己的党羽进行联络。 嘉庆随后开始分批解除和珅的职务。正月初四,和珅失去了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 这些职务的撤销并未引起太大震动,因为在清朝政治体制下,这些任命本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没有任何程序和规矩可以限制皇帝的人事权力。 与此同时,嘉庆还在暗中联合刘墉等反和珅势力,收集和珅的罪证。经过短短几天的准备,二十条罪状很快形成。 这些罪状涵盖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预司法等多个方面。每一条都足以让和珅万劫不复。 正月初九,和珅被押入刑部大牢。刘墉亲自负责审讯,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取证工作。 随后展开的抄家行动震惊了整个帝国。和珅家中搜出白银八亿两,这个数字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考虑到和珅曾是先帝重臣,嘉庆最终没有选择凌迟处死,而是赐了一条白绫。正月十五,和珅在狱中自尽。 整个清除和珅的过程可以说是干净利落。嘉庆没有大开杀戒,也没有扩大打击范围。 这种精准打击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动荡,也为嘉庆赢得了不少赞誉。他既维护了朝廷威严,又展现了明君风范。 和珅的倒台过程,充分暴露了他权力的虚浮性。没有军权支撑,没有制度保障,再庞大的权力都是海市蜃楼。
乾隆15岁时,雍正让他选一个"试婚宫女",而乾隆选中的那名"试婚宫女"在侍寝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