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陈女士,在楼下散步时腹部突然疼起来了,上楼休息后,还是不见好转,反复发热,干咳,恶心。住院三天也没找出来原因在哪儿,医生无意间看见她胳膊下焦黑色的结痂才明白了。 35岁的陈女士是个上班族,平日忙碌,鲜少运动。某天晚饭后,她决定去楼下散散步放松心情,散步不到15分钟,她突然感到腹部隐隐作痛,起初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便匆匆回家休息。 她喝了热水,躺在沙发上,但腹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逐渐加剧,疼得她连翻个身都困难。 第二天早上,陈女士的症状恶化了,不仅腹痛,还有发热、干咳和恶心,她面色惨白,家人赶紧带她去医院急诊。 医生为她安排了血液检查、腹部B超和CT扫描,甚至进行了妇科检查,但一切结果显示“正常”,没有明显异常。 医生初步怀疑是肠胃炎或普通病毒感染,但药物治疗后,她的症状没有改善。 住院三天后,陈女士的发热和腹痛依旧没有好转,医生团队感到困惑,甚至开始怀疑一些罕见病,比如结核或自身免疫疾病,陈女士十分焦虑,不断追问:“到底是什么问题?” 转机发生在第四天的查房时,主治医生看到陈女士挽起袖子准备输液,无意中发现她腋下有一处小小的结痂,直径不到1厘米,呈焦黑色。 医生立刻追问:“这个伤口是什么时候弄的?”陈女士想了想,才想起几天前曾抱过一只流浪猫,被它抓了一下,伤口当时并不严重,她简单清洗后便没再理会。 医生听后,立刻警觉起来,怀疑她可能感染了由猫抓伤引发的一种特殊病原体。 经过血清学检查,最终确诊她患上了“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一种由巴通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进一步检查发现,巴通体细菌通过抓伤的伤口进入陈女士体内,并在肝脏和淋巴系统引起了炎症,导致了她的腹痛和发热症状。 医生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几天后,陈女士病情好转,一周后顺利出院,而那个不起眼的小结痂,竟然是解开这场谜题的关键线索! 猫抓病(简称CSD)是一种由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细菌引起的疾病。 猫是这种细菌的天然宿主,通常通过抓伤、咬伤或接触猫的唾液传播给人,跳蚤也是一种间接传播媒介。 大部分猫抓病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局部症状,如抓伤处红肿或结痂,伴随淋巴结肿大。 在少数情况下,细菌可能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导致发热、腹痛或更严重的系统性症状。 199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研究,总结了超过100例猫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发现80%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抓伤部位邻近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腋下、颈部或腹股沟,伴随轻度发热;10%-15%的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高热、疲乏、腹痛或肝脾肿大。 该研究还指出,在一些免疫力较弱的患者中(如患有糖尿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巴通体细菌可能侵袭肝脏、脾脏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严重并发症。 另据2012年《柳叶刀传染病杂志》(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一篇综述文章,欧洲和北美每年确诊猫抓病的病例数达数万例,但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文章提到,许多患者在早期未能意识到抓伤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当症状较轻时,往往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胃肠炎,延误治疗。 在少数情况下,巴通体细菌不仅局限于抓伤处或淋巴结,而是通过血液扩散至肝脏和脾脏,引发肝脾炎症。这种炎症会导致肝脏和脾脏的肿大和疼痛,表现为持续性腹痛。 陈女士的案例中,细菌正是通过她的淋巴系统扩散至肝脏,导致了腹部剧痛和反复发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并非人人会发生,而是与患者的免疫状况有关。 免疫功能较弱的人更容易出现全身性症状,而免疫力正常的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局部红肿,症状在几周内自愈。 如何预防猫抓病? 1.被猫抓伤或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消毒液处理。若伤口较深,应尽早就医。 2.流浪猫的卫生状况较差,更可能携带病菌。 3.跳蚤是巴通体传播的媒介,因此养猫家庭需定期为宠物除虫。 正是医生注意到她腋下的小结痂,结合她的生活细节,才成功解开了这场诊断难题,这也提示大家,在与医生沟通时,不要忽略任何细小的细节,这些可能是解开疾病谜团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8. Clinical Features of Cat Scratch Disease. 2.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Bartonella henselae: Epidemiology, Clinical Spectrum and Diagnostics.
35岁的陈女士,在楼下散步时腹部突然疼起来了,上楼休息后,还是不见好转,反复发热
疾冰预防说
2025-01-06 18:08:31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