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老蒋采取行动,双十协定被撕毁后,国民党随即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起初

长江有大中 2025-01-04 01:51:29

1946年,老蒋采取行动,双十协定被撕毁后,国民党随即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起初,国民党在兵力和装备上均占优势。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逐渐败退,仅在西南地区短暂休整,随即面临我军解放行动。 老蒋已规划好退路,其将领亦效仿。宋希濂与胡宗南提出退守滇缅的计划—30万军队滇缅撤退计划,认为甚妙。然上报老蒋后,他不仅未允,还大发雷霆。 此事最终放弃,宋希濂晚年回忆时仍感庆幸。倘若当时执行,后果又会如何呢?这一设想令人不禁深思。 【一、不错的计划】 直至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原先的优势兵力和装备未能奏效,几百万大军最终仅余数十万残兵败将。 尽管这些部队均为蒋介石的嫡系,但这并无济于事,最终仍旧不敌解放军,败下阵来。 在西南地区,他们处境艰难,亟需筹划下一步行动。必须往积极方向思考,幸运的是,宋希濂此时提出了一个主意。 1948年,宋希濂与胡宗南,老蒋的亲信相聚,共商与解放军决战的难题。他们所能调动的仅是士气未复的残军,想要扭转败局,无疑是难上加难。 且其正规军已败,现存兵力乃其不屑之众,故而取胜之机渺茫至极。 宋希濂计划将能动员的三十万正规军转移至滇缅区域,但必须在解放军二野和四野完成包围之前实施此举。 宋希濂认为后撤兵力保存实力确为良策,加之云南有卢汉镇守,转移至此既可保存实力,又能监控其动向,防止其起义。 最关键的是,这并非他们的终极退路。若战事不利,他们可退至缅甸,既能解国民党之困,又因其优越地理位置,有机会再寻美军援助。 宋希濂与胡宗南或许都短暂兴奋了一下,但仅凭他们两人决定还不够,因为国民党内部,最终话语权仍掌握在蒋介石手中。 因此,该事宜已呈报给老蒋,目前只需静待他的最终指示,以便采取行动。 1949年,老蒋或许已焦急万分,但当两亲信信心满满地呈上计划时,他竟大发雷霆,严厉斥责,连宋希濂与胡宗南都一时未明其因。 然而用人之时,老蒋不得不稍加克制,以免局面失控,故稍有挽回。但究其原因,老蒋为何有如此强烈反应呢? 老蒋极为注重颜面,将部队调至西南边疆无疑是对他个人的侮辱,且会严重损害其国际声誉,因此,他绝不会采取此举。 老蒋在解放战争中屡战屡败,却仍执意反败为胜,誓与解放军决一死战。因此,他坚持的意愿使得宋希濂的计划注定无法实施。 最终,他们或是逃亡,或是被俘。老蒋自然顺利遁入台湾,胡宗南见状不妙,随即逃窜,几经波折后,同样落脚于台湾。 宋希濂最终未能逃脱被俘的宿命,但被捕或许并非全然坏事。 【二、宋希濂】 宋希濂乃蒋介石之左膀右臂,自幼生活环境优越,非农家出身,在富足中成长,得以逐步踏入军校深造。 自私塾起,家人便对宋希濂寄予厚望,他亦算未负所望,在国民党中取得了不小的地位。 中学时期,宋希濂思想发生转折。受周围革命氛围影响,他渴望成为先进青年,怀揣救亡图存的志向,决定报考军校。 宋希濂因成绩出色且具备实践经验,无疑展现了他的才华,正因如此,他顺利达成了心愿,成功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宋希濂经过专业军事学习,知识与经验日渐丰富,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受人看重对他而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终,宋希濂决定投身国民党军队,他看重的是丰富的作战装备及美方援助。如此看来,国民党似乎更具优势,然而,最终胜负,谁又能预料呢? 幸运的是,宋希濂凭借其杰出才能深得老蒋赏识,他历经数战,终在战场上展现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希濂的态度与消极抗战的蒋介石截然不同,他多次主动请缨,亲临抗日前线。 他本领高强,在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指挥作战并取得成效,贡献显著,充分展现了他坚定的救国决心。 尽管宋希濂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并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但他态度相对积极,1959年即作为我国首批战犯获得释放。 他当时激动万分,未曾料想会有此日,更未想到我党如此宽容。陈赓大将亲自迎接,足见对他的高度重视。 晚年回首,宋希濂对未实施的“滇缅计划”深感惋惜,认为若行将对解放军构成大患。但终局尚佳,历史不容假设。 【三、和平解放】 1949年,国民党处境危急,其将领开始筹划退路。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国民党军队的起义行动纷纷涌现,接连不断。 卢汉与刘文辉率先起义,随后我军迅速行动,成功封锁了成都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外逃路线。 在此情形下,老蒋仍坚持死守,但郭汝槐的起义使宜宾迎来了和平解放的转机。 最终,蒋介石别无选择,只能狼狈逃至宝岛。他既已逃离,其余部队不足为惧,就连胡宗南也离开成都,未能死守,成都终由解放军和平解放。 【结语】 老蒋的败局已定,解放军部队攻势凌厉,不可阻挡,最终必将取得决定性胜利。 宋希濂作为得力干将,虽被我军俘虏,却深刻体会到我党之优。晚年时,他更感欣慰,庆幸自己当初的目的未能实现。

0 阅读:164
长江有大中

长江有大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