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阎锡山以丢失太原的罪名,想要除掉傅作义。关键时刻,卫立煌的一封电报,挽救了傅作义的性命。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出生于山西荣河安昌村。他的军事生涯始于少年时代的教育影响和辛亥革命的浪潮。在6岁时,傅作义开始在私塾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15岁时,他进入太原陆军小学,学习军事知识,并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太原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少年革命先锋队,开始了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道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傅作义为响应起义号召,剪去辫子,投入了起义军的行列。在娘子关,傅作义与清军激烈对抗,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此时的傅作义,仅有20岁,然而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915年,傅作义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军事训练。毕业后,他返回家乡,加入了阎锡山的晋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傅作义在晋军中的成长速度惊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与不断累积的实战经验,他迅速从排长升至中将师长。在晋军的阵地上,傅作义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涿州守城战,堪称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1927年,阎锡山宣布支持北伐,傅作义的晋军参与了对“奉系”张作霖的作战。当时,张作霖的部队正在进行换防,傅作义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一次突袭,成功占领了涿州,为晋军打击奉军立下了大功。 随着张作霖的反击,涿州很快成为奉军包围的孤岛。面对敌人的层层围攻,傅作义采取固守待援的战略,凭借着坚强的防守,成功守住了涿州三个月,直至援军到来。这场战斗使他一战成名,成为晋军中的风云人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傅作义联合北方50多位将领发布通电,号召全体国人团结一致对抗日军,并表态愿为抗日事业献身。面对日军的威胁,傅作义在1933年主动请战,参与了长城抗战,担任张家口抗战军团的总指挥。 然而,由于蒋介石坚持“弃守”政策,长城防线逐渐崩溃,日军的步伐不断向京津推进。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被命令撤退到牛栏山至昌平一线,并继续抵抗日军的进攻。傅作义亲自指挥抗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尽管在上级的命令下,他不得不接受停战。 1936年,面对日军与伪满洲国联手进攻,傅作义再次挺身而出。在蒋介石的“忍让”政策下,傅作义依然坚持作战,最终在百灵庙和大庙取得了重大胜利,结束了绥远抗战。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阎锡山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指挥山西、察哈尔一带的防御与作战任务。随着战局的急剧变化,日军在同年秋季对山西地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山西的防线岌岌可危,太原的失守几乎已成定局。 为了应对眼前的危局,阎锡山提出了“保卫太原,倚城野战”的防御策略,但这一策略并非单纯为了捍卫太原,而更是在权谋中考虑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 在这一紧急情况下,阎锡山召集了高级将领进行会议。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况和巨大的压力,许多高级将领显得沉默不语,没人敢站出来承担保卫太原的重任。 阎锡山事先将晋绥军的主力调往临汾等地,以保全自己的力量,这也导致了防线的空虚。眼见自己无力抵挡敌人的攻击,阎锡山的计划难以实施,而此时傅作义挺身而出,提出请命担负保卫太原的重任。 傅作义当时手中只有两个旅的兵力,而这些兵力中很多还是新补充的士兵,战斗力有限。面对残酷的战局,傅作义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知道自己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为了确保不留遗憾,他提前写下遗书,表达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遗书中,他表示无论如何都将与日寇拼死一战,绝不退缩,誓死保卫家园和人民。 面对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傅作义领导下的守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士气高涨,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鼓舞士兵,激励他们为国捐躯,最终尽管抵抗顽强,太原城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还是未能守住,最终陷落。 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并未对傅作义表示同情或支持,相反,他将傅作义视作失败的替罪羊,并以丢失太原为由,试图除掉这位保卫太原的将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卫立煌的电报及时传来,挽救了傅作义的性命。 参考资料:丛书编委会编著. 《军中翘楚》 2013
1937年11月,阎锡山以丢失太原的罪名,想要除掉傅作义。关键时刻,卫立煌的一封
文山聊武器
2025-01-02 19:16:34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