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为什么一定要走关口,翻山越岭搞奇袭不行吗? 《孙子兵法》中孙子曰:

长江有大中 2024-12-25 17:30:41

古代行军为什么一定要走关口, 翻山越岭搞奇袭不行吗? 《孙子兵法》中孙子曰: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军事行动事关国家存亡生死大事, 是必须慎重考虑的点。 古代行军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其中水路成本是最小的, 其次是根据既有的道路或平原开阔地区, 最次的就是开拓新道路, 更不用说翻山越岭的了。 当然行军打仗并不能按一定的常理进行, 也有少数的翻山越岭奇袭成功的, 但是这样的案例比较少, 风险太高了, 需要特定的国际环境才行。 走关口及大路大路的战略优势是: 便于行军: 关口周边通常有宽敞坚实的大路,是古代的交通大动脉, 能承载大规模军队快速行军, 使部队在短时间内抵达预定作战区域, 迅速投入战斗或进行战略转移 利于物资补给: 这些大路沿线城镇村落众多,形成稳固便捷的补给网络, 粮食、草料、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可从后方源源不断送至前线, 保障军队持续作战能力。若不走关口走山间荒野,道路难寻,物资运输补给将成难题,缺粮少械的军队难以支撑长久战事 掌控战略主动权: 关口是连接不同区域的关键节点, 控制关口就掌握了交通要道, 可有效切断敌军补给线和增援部队, 实现分割包围、断敌援兵等战术, 在战略上形成对敌军的有力钳制, 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 便于兵力集结部署: 在关口行军, 更利于集结和部署兵力, 方便指挥和协调作战, 可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兵力配置。而翻山越岭奇袭往往需分散兵力, 易导致指挥混乱和战斗力下降 利于侦察敌情: 关口是人员往来频繁、交通便捷的关键节点, 也是敌军监视和防守重点。行军时可通过侦察了解敌军兵力部署、防御设施等情况, 做好应对准备。相比之下, 翻山越岭奇袭难以获取及时准确的敌情信息,风险较大 方便信息传递: 古代信息传递依赖驿站和信使, 关口作为重要通道, 便于军队之间及时传递军情、协调作战部署和传达指挥命令,保证作战指挥的高效性和协同性。 在山区等偏远地方, 信息传递困难, 易延误或丢失, 影响军队作战, 就算翻山越岭跨过关口达到核心战略要地, 战斗力和物资供给几乎都是最低的, 后续无大部队跟进一样难以获得想要的奇袭和战略效果。 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偷渡阴平一役算是奇袭的经典成功案例了, 虽然最后成功了, 但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邓艾出发时带了三万多人, 但在穿越阴平七百里无人区的艰难行军过程中, 由于山路险峻, 行军条件极端恶劣, 士兵们需要凿山通道、攀木缘崖, 甚至裹着毛毡滚下陡坡, 导致不少士兵死伤, 最终到达江油时, 只剩下一万人左右。 折损达三分之二, 这还只是行军过程中的, 而且邓艾军在阴平道中粮运将匮, 面临着严重的粮草短缺问题, 士兵们甚至可能一度处于饥饿状态, 这无疑对魏军的战斗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并且在长途行军中,魏军也难以携带大量的攻城器具、重型武器及充足的辎重等,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后续作战的能力。 若不是丞相仙去, 蜀中无人。这些刚经历翻山越岭的士兵岂不是成了送上门的大礼包。 若不是有钟会等部曲配合, 就变成孤军了啊,后果如何还不一定呢。

0 阅读:66
长江有大中

长江有大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