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6年,也就是明正德十一年,69岁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已奄奄一息,家人连送老衣和棺木都给他准备好了,他却迟迟不肯咽气。 李东阳四岁能写小字,八岁便能背诵《尚书》大义。 景帝亲自召见并称赞他,甚至将其抱上膝盖,赏赐丰厚。 年仅十岁时,他便三度受到明代宗的召见。 然而,在成化朝的二十三年里,他几乎被束缚在翰林院,职位虽高,实则无所事事。 明宪宗即位后,李东阳并未因才智出众获得更多的权力,反而因其外貌丑陋不被朝中权臣看重。 许多人认为他太过软弱。 弘治元年,他被任命为《明宪宗实录》的纂修官,这项工作开始时进展缓慢,但他的工作最终获得了认可。 弘治二年,李东阳因其父去世守孝,暂时离开朝廷,但很快便重返官场。 弘治四年,《明宪宗实录》修成,李东阳因功被升为太常寺少卿。 接着,他又成为会试的主考官,他在科举制度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弘治六年春季,李东阳受命担任朝廷会试的主考官。 那年,李梦阳参加了这场考试。 李东阳与李梦阳不仅同为李姓,而且名字仅差一字。 杨一清向李东阳提到,这位名叫李梦阳的青年,才学出众,已在陕西的乡试中拔得头筹。 李东阳对此颇为关注。 果不其然,李梦阳凭借出色的才华顺利考中,并成为明朝的贡士。 李东阳曾公开称赞李梦阳为才俊,认为他不仅才高八斗,且品行端正。 这种肯定,让李梦阳倍感荣幸,并在之后选择投身李东阳的门下。 弘治十五年,李梦阳的父亲去世,他恳请李东阳为其父撰写墓表。 李东阳欣然答应,并在墓表中提到,尽管自己未曾与李梦阳的父亲有过深交,但因为李梦阳视自己为导师,他便愿意为其父亲撰文。 然而,随着李梦阳在诗坛上的崛起,李梦阳逐渐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文人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并展现出与李东阳不同的风格。 他所倡导的“真诗在民间”理念,与李东阳偏爱唐宋诗歌的创作方法有所区别。 正德初年,李东阳已步入老年,但由于李东阳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李梦阳等年轻一代文人逐渐产生了不满。 在李东阳生前,尽管两人曾因文学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但这段关系逐渐变得疏远,直至后来彻底决裂。 回到过去,李东阳自成为主考官后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负责起草内阁的诰敕。 弘治八年,李东阳进入内阁。 然而,李东阳实际上的政治理念却显得极为保守。 他并未提出什么明显的政策主张,而是更多地依赖中庸的策略,化解朝堂上的冲突。 李东阳深知,自己的处境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尽可能避免得罪任何一方。 他往往是调解者而非决策者。 弘治十二年,当时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因阅卷时未解封的考卷涉嫌舞弊。 李东阳巧妙地调解了这一事件。 弘治十七年,孝宗对内阁和东厂的调查产生了疑虑,李东阳再次站出来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 弘治十八年,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成为明武宗。 虽然他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但却与前任的治国风格大相径庭。 朱厚照充满活力,但缺乏必要的成熟,特别是在政治处理上,时常与朝中的文官和内阁发生冲突。 由于对财政的管理失误,导致了与户部的激烈争执。 正德元年,武宗由于资金短缺,曾向户部要求归还盐引。 结果,户部官员和内阁阁臣不仅没有按要求归还,反而批评武宗奢靡、宠信宦官。 愤怒的朱厚照言辞尖锐地指责文官腐败,认为内阁中仅有少数几位官员是正直的。 这番话彻底引发了文官的不满,李东阳长期担任内阁大学士,历经数朝,是朝廷内外都公认的贤臣。 紧接着,廷内部爆发了一场未遂的政变。 文官联合内阁与司礼监,试图通过上疏逼迫武宗处死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等人。 在武宗看来,文官们的举动显然意在削弱他的权力。 在当天夜晚,朱厚照决定主动出击,逮捕了司礼监的所有太监,并派遣张永控制京营。 在这次政治风波中,李东阳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甚至拒绝在联名上疏上署名。 事后,李东阳再次请求辞职,但武宗并没有批准他离职。 有人认为他在暗中支持武宗,最终,他的形象也在同僚中跌入了低谷。 刘瑾的倒台并非因为李东阳的政治操作,而是由于宦官内部的权力斗争。 即使如此,李东阳依旧选择通过多次上疏请辞,表达自己因健康原因和对刘瑾罪行的牵连而希望辞去公职。 经过长时间的请辞,终于在正德七年,武宗同意了他辞职的请求。 李东阳辞去内阁职务后回乡。 1516年,大明首辅李东阳在病榻上接到了消息。 李东阳将获得“文正”的谥号。 病中的李东阳闻讯感谢朝廷的恩赐。 “文正”谥号代表了无上的崇敬,整个明朝276年历史中,仅有五位官员得此殊荣。 参考文献:[1]李艳萍.李东阳与闽人交游及文学思想的传播[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2):67-74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能成事,黄巢李自成就失败了呢?
【19评论】【19点赞】
韭菜炒大葱
文正公
用户12xxx62
大风吹到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