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

爱吃凉历史 2024-12-19 19:03:15

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并提前行刑,死时仅仅只有45岁。 1861年11月8日,北京城迎来了一个异常寒冷的早晨。前一天的西北风刮得猛烈,落叶纷飞,尘土飞扬,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萧瑟的氛围中。 从宣武门到菜市口的大街上,天还没亮就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沿街的酒楼茶馆里更是人头攒动,不少人踩着桌子凳子翘首以盼,只为目睹这位曾位极人臣的权臣最后一程。 这位即将被处决的重臣正是肃顺,清朝咸丰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也是顾命八大臣之首。他曾经一手遮天,呼风唤雨,如今却沦为阶下囚,即将在菜市口受死。 按照清朝的法律,死刑犯行刑前必须下跪,但肃顺却坚决不肯屈膝。行刑官见状,只得命令差役用铁棍猛击肃顺的双膝。直到肃顺的膝骨被打断,他才被迫跪倒在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肃顺突然开口痛骂。他将矛头直指慈禧太后,指责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妇。这番言论之激烈,据说"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 和大多数清朝权臣一样,肃顺的发迹离不开他的宗室身份。他出身于镶蓝旗,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这样的家世让他一出道就能在侍卫处谋得一官半职。 到了咸丰皇帝即位时,肃顺已经坐上了礼部侍郎的位置。按照常理,作为一个普通宗室,能当上副部级官员就算是到头了。但机会之神却向他敞开了大门。 当时的咸丰皇帝正在寻找得力人才。他先后任命了赛尚阿、祁寯藻等人为军机大臣,但这些人都是守成之臣,难以应对当时的内忧外患。 咸丰一度起用了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奕,但因为担心老六权力太大,很快就把他撤职了。之后又用了文庆,但文庆却突然去世。其他几位大臣要么谨小慎微,要么无所作为。 就在这时,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向咸丰推荐了肃顺。这两位亲王和肃顺的关系匪浅,端华是他的同母兄弟,载垣则是他的铁哥们。 两位亲王深知自己汉字水平有限,执政能力不足,所以想找个能干的帮手。肃顺恰好精通汉文,又熟知历史掌故,还善于察言观色,特别会迎合皇帝的心意。 在两位亲王的举荐下,肃顺很快就得到了咸丰的赏识。三人商议政事时,往往是肃顺出谋划策,端华和载垣负责执行,久而久之,肃顺就成了实际上的主事者。 为了巩固权力,肃顺开始大力拉拢人才。他重用了陈孚恩、杜翰等人,还把匡源、焦佑瀛破格提拔进军机处。他还特别注重网罗汉族幕僚,像王闿运、高心夔、郭嵩焘这些名士都被他收入门下。 到了咸丰九年,以肃顺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已经基本成型。这个集团包括了端华、载垣这样的亲王,穆荫、杜翰、陈孚恩这样的重臣,还有一批有才华的汉族官员,势力遍及朝廷内外。 在肃顺的政治生涯中,得罪慈禧太后无疑是他犯下的最大错误。慈禧原本对肃顺抱有很大期望,曾多次想通过他在咸丰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然而肃顺却对慈禧的示好不屑一顾,甚至多次在咸丰面前抱怨后宫干政之风。 更为严重的是,肃顺曾在咸丰饮酒时建议效仿古代"钓弋故事",暗示可以将慈禧处死。这件事后来被咸丰在酒后说漏嘴,传到了慈禧耳中,从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在逃往热河期间,肃顺负责安排后宫事务,却对慈禧诸多刁难。当慈禧因车辆破旧颠簸请求换乘时,肃顺不但没有帮忙,反而当众呵斥她不知分寸。 到了热河后,肃顺更是目中无人,经常随意出入后宫,不遵守规矩。他出入寝宫也不避讳嫔妃,这在当时的清朝是极为僭越的行为。 与恭亲王奕的对立,则是肃顺另一个致命伤。奕原本是咸丰重用的军机大臣,但因为肃顺的进谗,被撤职罢官。这种私人恩怨为日后的政治报复埋下了种子。 咸丰八年,肃顺在查办户部宝钞案时,又对恭亲王府的首席太监孟来喜严厉追查。这件事让恭亲王颜面扫地,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逃往热河,把守卫京城和议和的重任交给了恭亲王。奕不负重托,成功完成了任务,重新获得了政治资本。 此时,清廷内部已经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一边是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肃顺集团,另一边是留守北京的奕集团。双方势如水火,终将有一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咸丰突然驾崩。虽然他临终前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但同时也把重要的御用私章交给了慈安太后和幼帝,为权力制衡留下了余地。 面对新的局势,肃顺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继续强硬施政。这逼迫了处于弱势的后宫不得不寻求外援,最终促成了慈禧与恭亲王的联手。 在这场复仇行动中,叔嫂联盟显然准备充分。他们先是获得了列强的默许,又笼络了军队的效忠,最后得到了众多朝臣的支持。 当所有棋子就位后,他们发动了雷霆一击,一举拿下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最终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0 阅读: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