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试验时,顺便回家看望了一下93岁的母亲,可谁料母亲看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医生家庭,幼时,战火纷飞,他亲眼目睹了外敌坦克碾过故土,子弹横飞,百姓颠沛流离,幼小的心灵,刻下了太多苦难的烙印,年少的黄旭华,心中燃起了一个誓言:他一定要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赶走那些欺凌中华儿女的外敌。 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毅然改名为旭华,寓意着中华民族就像冉冉升起的朝阳,必将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考上国立交通大学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造船相关的专业知识,功课之余,他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愈加坚定,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决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1957年是黄旭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次秘密谈话中,领导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项特殊任务,这项任务事关重大,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胜任,而且需要严格保密,甚至要与外界隔绝,黄旭华目光坚定,语气平和:“我愿意,"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牢牢相连。 黄旭华来到了中国第一个核潜艇研究所,面对几乎为零的起点,他们如同一支特殊的“敢死队”,誓要为祖国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崭新之路,没有图纸,没有参考文献,甚至连核潜艇的真实模样都未曾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从一艘美国核潜艇的模型起步,黄旭华和他的战友们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方程式密密麻麻写满了黑板,图纸一张接一张铺满了桌面,难题一个接一个摆在面前,他们却迎难而上,用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地填补国内的技术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终于下水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荡漾着自豪和喜悦,他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了一个千秋伟业。 当“长征一号”核潜艇下水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对于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深知,要让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核潜艇技术的最前沿,还有太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1988年,已届耄耋之年的黄旭华,再次出现在南海某核潜艇基地,一艘新型核潜艇即将进行首次深潜试验,这对于艇员们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深海静谧无声,却暗藏汹涌,稍有差池,就可能葬身海底。 为了鼓舞士气,黄旭华主动请缨,要求与大家一起下潜,“我的命是国家给的,理应为国家奉献,"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赤子之心,在深海中,他沉着冷静地指挥,成为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尽管内心也难掩紧张,但他深信,有党的领导,有人民的支持,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当试验圆满成功,潜艇缓缓浮出海面时,黄旭华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他拿起笔,豪情满怀地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短短几句,道尽了他对祖国海疆的无限热爱,对核潜艇事业的无比忠诚。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黄旭华为国奋斗的三十年间,他与亲人竟然音讯全无,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选择了隐姓埋名,与外界彻底隔绝,年迈的父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他却无法赶回。 高堂染恙他也未能尽一点孝道,在乡亲们的眼中,他成了不孝之子,但唯有他自己明白,他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自己的赤子之情。 直到1987年,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才让黄旭华的母亲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秘密,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正是这位“隐姓埋名的总设计师”时,泪水决堤般涌出。 次年阔别三十载的母子,终于在家门口紧紧相拥,苍老的母亲望着儿子满头白发,本想说些什么,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儿子跪下来,语气哽咽:“娘,我不孝……”母亲摇摇头,只是一遍遍抚摸着他的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短短几句,诉尽了天伦之情。 纵使人生落霞,壮志不改,纵使两鬓染霜,赤心犹在,在那片深蓝的海域,黄旭华依然在为年轻一代指引方向。 即使不能再上一线,他也通过讲座、回忆录等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着毕生经验,如今,他的身后,一批批年轻的接班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正继续着黄旭华未竟的事业,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中国核潜艇的新篇章。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一枚闪耀的勋章,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这一刻,他的眼角湿润了,岁月尽付,无怨无悔。 信源:百度百科:黄旭华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试验时,顺便回家看望了一下93岁的母
宋看社会
2024-12-19 11:53:5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