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宋时轮带队伏击日军,即将合围之际,竟下起罕见大雨,炸药失灵,日军趁势反扑

报君知史 2024-12-17 00:20:46

抗战中,宋时轮带队伏击日军,即将合围之际,竟下起罕见大雨,炸药失灵,日军趁势反扑,宋时轮大叫不好,急忙带队边打边退。 1937年9月7日,日军长驱直入山西,迅速突破了天镇县盘山一带的防线,守城部队不战而退,至28日,雁门关以北大部分地区已然陷入敌手。 日军稍稍脚跟之后,立即做出了继续南下的部署,他们把准备南北交界的雁北作为其南下进攻太原的主要补给基地。一时间雁北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初初进入山西的120师当即意识到了雁北的重要性,可惜此时大部队未到,主力部队少且分散,难以和日军在雁北展开拉锯战,思来想去,120师决定让宋时轮带领二营,深入敌后,与日军周旋,尽可能拖延扰乱日军,延缓其南下速度,并且在雁北建立根据地。 为了战斗方便,宋时轮率领的二营被改为“雁北支队”。整编完成之后,宋时轮当即带着部队开拔,经过一番权衡,他选择到日军触角稍未碰及的平蒲路以西、雁门关以北的西雁北。 当时日军正大举往雁门关和阳方口一带增兵,长城沿线岌岌可危,部队前进途中,一路上形势不断恶化,只有宋时轮一支孤军北上,满路皆是南逃的队伍。宋时轮见到此情此景,不由大皱眉头,他知道未来等待他的将会是一场又一场恶仗,同时他又暗下决心,首战必须告捷,以鼓舞部队士气,打出部队威名,这样部队才能在雁北立足。 即将到达雁北的时候,派出去的侦察员火速来报,前方不远的平鲁镇的井坪镇驻有日军。宋时轮当即让部队停下,就地隐蔽,自己带着一个侦察班前往探查。他发现,镇内的日军非常的放松,戒备很松。 宋时轮心中暗喜,他当即回去布置一番,决定分兵两路,一部从正面佯攻井坪镇,而他则带着主力部队向着敌人的侧后方猛攻。战斗异常的顺利,长驱直入的日军压根没有想到竟然还会遭到主动进攻,枪声一响,战士们没有给日军反应的机会,一阵猛打猛冲,就全歼了镇内日军。 至此“雁北支队”首战告捷,士气大盛。宋时轮决定乘胜追击,带着部队连续征战,10月3日,宋时轮再次兵分两路,让部队在攻击的时候大造声势,不需要拿下据点,但是阵势一定要大,以迷惑敌人。 很快,一路部队袭击了马邑、安荣桥等地,歼灭了部分守敌,同时另以一路进攻岱岳,给敌以重创。雁北敌人阵脚大乱,一时间摸不清对方到底有多少人。竟然纷纷龟缩,不敢出战。 4日,宋时轮利用敌人不敢出战的,情报未清的劣势,故技重施,准备进攻平鲁县城,此次部队依然大造声势,但和上次不一样,这次是真打。 平鲁县城的敌人始料未及,赶紧向外求援,此时日军的战线拉的过长,加上不知道宋时轮部的具体情况,一时间竟然不敢出城救援,这就给了宋时轮攻城的时间,很快,战士们犹如猛虎出击一般,以迅雷不及耳之势拿下了平鲁县城。 收复平鲁后,宋时轮一边着手建立根据地,一边派出若干侦察小组外出探查。10月10日,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报,日军从大同出动车队,日夜不停地向沂口地区运送武器弹药、给养物资。而南辛庄怀仁、岱岳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是敌车队南行的必经之地。 宋时轮非常重视这个情报,如果可以在南辛庄打日军一个伏击,把日军的补给打掉,部队不仅仅可以获得一大批装备,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沂口的压力。 说干就干,宋时轮当即派人前往南辛庄一带进行仔细的侦察。他们到了之后发现南辛庄的地形条件十分有利于打伏击。 一眼望去,公路上有一座大木桥,桥北几里长的路段西侧是二三十米高的土坎子。如果设伏在土坎后,居高临下,敌车队完全在部队火力网内。只要断其后路,成关门打狗之势,敌车队就是瓮中之鳖,在劫难逃。 宋时轮最终决定在这里设伏,打敌一个措手不及。他召集众人商量,做出了如下部署:五、六、八连由南到北,在长达两三千米路的高坎上一字排开,机炮连在后边山下进行策应和支援。 为了更有把握地把敌人车队堵歼在设伏地段内,战前派五连连长杨树元带领一个班潜至大桥,撬掉了桥上的一部分木板,并进行了伪装。 这样,敌人前头的汽车一旦上桥便会陷下去,后边的车队必然被堵塞,设伏部队则可趁机集中火力杀伤敌人傍晚时分,一切战前准备工作就绪等待着敌人车队的到来。 果然不出所料,不一会儿,敌上百辆汽车满载着武器弹药朝大桥开了过来。第一辆汽车刚一上大桥便抛了锚,后头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堵塞在我伏击圈内。 当时敌人既骄横又麻痹,想不到我们会在这儿打伏击,所以车上的敌人毫无战斗准备,见车一停下来,不知前边出了什么事,便纷纷跳下车来,拥挤成堆。 这时,我3个连队一齐开火。瞬间,汽车着火了,车上的弹药爆炸了,敌人被打得乱作一团。战斗正在胜利发展,谁知天不作美,随着一声雷鸣电闪,下起了雁北少见的瓢泼大雨,预设的炸药失灵,这时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又开了上来。 为了避免久战不决,宋时轮决定主动撤出战斗。这次战斗,共击毁敌汽车18辆,毙伤日军200余人,同时截断了怀仁至朔县的交通,极大的迟滞了日军南下的速度。

0 阅读:72
报君知史

报君知史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