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不要过度准备,押不中题目是你方法不对

安琪叙学术 2024-12-16 18:11:45
最近辅导博士生答辩时发现,有些学生准备的模拟问题,其实答辩现场根本不会问[笑哭R]。 押不中题,现场即兴发挥的风险就是,明明你论文问题不大,只是因现场有口难辩,给不出合理解释,导致大改[失望R]。反过来,即便论文有问题,答辩能解释好,也能顺利过关,甚至不用修改。 今天梳理几个答辩准备时容易陷入的误区,以及答辩examiners 在论文各部分的提问方向。以社科类研究为例—— 答辩评委往往从你论文中找bug,写得含糊不清、论证不到位的地方,让你口头再解释。所以首先要学会自检,找到终稿里的问题,或者如重新做研究,可替换的更好方案。 1️⃣introduction引言:👉这部分最可能被问到的是,解释background context,如果你研究国内情况,专家会让你详细解释国内背景和你提出研究选题必要性之间的关系。👉口头解释研究价值、贡献。 2️⃣文献综述:👉你研究话题领域中的主要争论争议有哪些?你研究能(部分)解决的是哪个争议?你领域的关键学者和他们的主要观点?哪篇论文和你研究最接近,你如何在此有所创新?你在文献综述中如何确定没有遗漏关键文献?文献综述如何最终衍生出你的研究问题? 3️⃣方法论:👏这部分很容易产生误区,也是评委提问的重点部分。很多学生会准备一些基础概念和定义,但是评委不直接问基础知识,而是围绕方法“适宜性”和“替换性”提问。比如,为什么你研究里constructivism比constructionism更合适?你研究中所谓参与式案例研究的“参与”是具体如何体现的?观察法的局限性是什么、你收数据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换一种研究设计的话,你会怎么解决研究问题(即你要论证你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其它都会有瑕疵)?其它研究细节背后的未尽之言(判断你的数据真实性) 4️⃣数据分析与汇报:这部分要针对你的分析过程、结论准确性进行辩护。尤其当评委提出另一种数据解读时,你如何辩护自己的结论是最可靠的。你使用和排除数据的标准是什么?哪部分数据最有趣?你的研究发现如何推进前人研究?等 5️⃣结论:终稿背后的未尽之言——研究贡献和反思。这个研究未来还可以怎么做?你的研究想法在整个过程中发生过什么变化?你的主论点是什么?你的研究如何置于某学术议题? 篇幅有限,还有很多提问,要结合论文内容来看。如果答辩拿不准,或者想约模拟答辩的,可与我探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