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钱三强找到于敏,说:“你负责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于敏当时被

九州兔吹不散 2024-12-12 13:32:32

1961年1月,钱三强找到于敏,说:“你负责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于敏当时被批为“只专不红”,钱三强是承受着巨大压力,做出的这个决定。于敏后来被誉为“中国氢彈之父”,而他背后站着的,正是钱三强这位“慧眼识珠”的伯乐。 钱三强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伯乐”?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小时候,钱三强在父亲的书房里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他喜欢探索未知,小时候能拆开一只闹钟研究到天黑也不觉累。 到了青少年时期,他更是倔得像头牛——19岁那年,在看了《原子新论》后,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电机工程专业,转而选择物理学。为了学好物理,他重新考入清华大学重读一年级。 “你为什么选择物理?”有人好奇问他。 他一边收拾着行李一边笑着说:“因为原子会变,我想知道它是怎么变的。” 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让他在后来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时脱颖而出。 1937年,战火纷飞之际,钱三强的父亲病重,而他又拿到了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的工作机会。面对国难家忧,他犹豫了。他坐在父亲的病床前,低声问:“我是不是应该留下来陪您?” 病榻上的钱玄同虚弱却坚定地摇头:“三强,你学的东西,报效国家是有用的。男儿志在远方,别只顾眼前!” 正是这番话,支撑他在巴黎实验室全力投入科研。 他的导师布置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改进云雾室的设计,而他不仅做到了,还跑到巴黎郊区一家工厂,邀请技术工人协助制作。最终,他的成果让导师刮目相看。 1948年,钱三强带着妻子何泽慧和年仅半岁的孩子,告别优越的科研环境,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朋友们拉着他说:“你们这一走,学术前途可就断了。” 他笑着摇头:“祖国才是我最好的实验室!” 然而,回国后的现实远比想象中更难。 他很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务是从零开始搭建中国的原子物理研究体系。 然而,当时国内懂原子物理的人屈指可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随后便一头扎进了“挖人”工作。 为了吸引人才,他亲自给《留美学生通讯》写信,信里情真意切:“凡是真埋头苦干、不骄不躁的专家,祖国永远欢迎你们。”一位留美博士后来感慨:“就是这封信让我决定回国。” 1950年,赵忠尧回国时被驻日美军扣留,他的家人在国内也陷入困境。钱三强知道后,立刻找到院长郭沫若,请求拨款帮助赵家渡过难关。 赵忠尧回国后,知道钱三强对他家的帮助,感激不尽。 为了培养本土人才,他成立了代号为“6组”的近代物理研究室,吸收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后来,这支队伍被誉为中国核物理研究的“梦之队”。 然而,最难的一仗,还是在1959年。 那一年,苏联撤走专家和全部图纸,中国的原子能事业陷入“至暗时刻”。 钱三强从不慌乱,他召集科学家,逐个攻关。当年曾被苏联专家视为“社會主義心脏”的扩散分离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攻克。 1964年10月16日,当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时,钱三强正站在工作室里,默默注视着检测仪上的数据。 当蘑菇云的画面通过电视传回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欢呼。他却只是拍拍身边年轻人的肩膀,说了一句:“继续努力吧,这只是开始。” 钱三强的故事里,没有天花乱坠的演讲,只有扎扎实实的行动。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从少年时的好奇,到青年时的磨砺,再到晚年的担当,钱三强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国之脊梁”。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核工业史上。 40位中国院士事迹

0 阅读:34
九州兔吹不散

九州兔吹不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