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大突围》中,有一个在根据地拍照采访,后在突围中牺牲的外国记者汉斯·希伯,

星空评过去 2024-12-06 10:48:29

在电影《大突围》中,有一个在根据地拍照采访,后在突围中牺牲的外国记者汉斯·希伯,这位记者和白求恩一样,都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 汉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克拉科夫,后前往德国定居学习,读书期间参加过德国的工人运动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德国医药部门工作,在一战期间,他因为参与反战游行而被捕入狱,在狱中,汉斯·希伯萌生了和鲁迅先生一样的想法,认为学医救不了欧洲人,于是在战争结束他出狱后,他决定以笔为武器,成为了一名报社记者,用文字揭露社会的真相,唤醒民众。 在做记者工作的时候,汉斯·希伯对遥远的中国有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他来到了上海,为北伐军政治处做编译工作。期间,他目睹了五卅惨案,充满正义感的他连夜写了《上海的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的继续》并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发表,揭露了列强的罪行。之后,他又前往广州,继续为北伐军做着编译工作,为国民革命运动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不久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内的左翼进步人士,国民革命运动转入低潮,全国充满了白色恐怖,汉斯·希伯因此对国民党非常失望,辞去编译的职务返回欧洲,但他仍然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局势。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另一位德国共产党员,也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秋迪女士,两人结为了夫妻。1932年,汉斯·希伯和妻子再次来到中国,并在上海定居,在此期间,他们见到了马海德、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及宋庆龄,大家一起组织了国际性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国局势的研究以及反法西斯侵略的文章。在此期间,汉斯·希伯也结识了不少在上海的中共地下党成员,他和妻子也时常为地下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937年,上海沦陷后,汉斯·希伯与妻子离开上海,此时他们已经被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行径感动了,他们决定用自己的报道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人民的抗战。1938年春,汉斯·希伯八路军的帮助下来到了延安,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延安,八路军的作战生活深深感染了他,他决定深入抗日根据地,深入战场来获取珍贵的一线资料,进行更好的宣传。次年,汉斯·希伯与妻子又来到安徽云岭采访新四军,完成了著名的《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的报道。接着又继续向北来到苏北根据地,拜访了陈毅、粟裕、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期间他们战士群众打成一片,与老百姓共同耕种,与战士们一起参与对抗日军的扫荡,并书写了八万字的《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此时已经到了1941年,汉斯·希伯夫妇继续向北越过陇海铁路,于9月12日来到了山东八路军沂蒙山根据地,之后的三个月里,他依旧与战士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采访记录着根据地的情况,并时常跟随八路军参与战斗,在火线上记录着战事过程,他也深受战士和百姓的爱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洋八路”。 1941年11月,日军12军对八路军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臂合围的大扫荡,这一次,日军发动了空前的进攻,保证安全,八路军本想劝汉斯·希伯夫妇尽快撤离根据地,但汉斯·希伯只是把他妻子送了回去,自己要坚决的留下来和八路军同志们并肩作战。5日夜,八路军在留田趁着夜色连续突破了日军的三道防线,汉斯·希伯对这精彩的表现十分兴奋,当即书写了《无声的战斗》一文。但日军紧追不舍,29日夜,汉斯·希伯随着八路军连队与抗大一分校在大青山獾沟子一带遇上了日军主力,八路军计划让汉斯·希伯其他的非作战人员先走,但他坚决反对,要求留下来战斗,就这样日军的围攻下,汉斯·希伯和最后一批断后的八路军战士被包围了。日军的攻击很猛烈,战士们大部分都牺牲了,汉斯·希伯也身负重伤,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捡起身旁牺牲战士的步枪向日军射击,最后也壮烈牺牲。 汉斯·希伯牺牲后,战士们把他安葬在根据地,还建立了纪念碑,聂荣臻、徐向前也纷纷题词悼念。八路军通知了通知了他的妻子秋迪女士,秋迪面对丈夫的牺牲十分悲痛,同样作为共产党员的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在上海的隐蔽战线上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她也多次想去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但因为战争的原因都没有机会。 抗战胜利后,秋迪女士前往美国定居,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后,新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前去拜访了秋迪女士,并邀请她回中国定居,此时已经70多岁的秋迪女士终于再次来到中国,在临沂革命烈士陵园,她待在丈夫的墓前泪流不止,1997年,92岁的秋迪女士因病去世,她的骨灰也被运到山东,与她的丈夫长眠在一起。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欧洲共产党员,一起长眠在了他们战斗过的华夏大地上。

0 阅读:2
星空评过去

星空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