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舅离开10年后,通过整理遗物、阅读日记,返回大陆多次,置身于大舅早年间生长

草根闲聊生活 2024-12-06 08:23:27

台湾大舅离开10年后,通过整理遗物、阅读日记,返回大陆多次,置身于大舅早年间生长的环境,君表姐才有所理解大舅彼时的乡愁心境,才近距离的接触了大舅尘封多年的内心。 这种父女之间、冥冥中的共鸣,虽然来的晚了些,但终究还是来了。 大舅生于1928年,一个苏北乡村的中农家庭,兄弟姐妹8人,唯有他,靠着家里几十亩薄地,从私塾起,一路读书10余年 ,最后读到了江苏省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现运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 1948年11月6日 ,大舅随学校南下,辗转南方多地半年有余,1949年5月20日,被国民党部队裹挟到了台湾,从此开始了绵绵不尽的乡愁。 在两岸隔离的几十年里,关山阻断,日记和写信是大舅的乡愁寄托;通信艰难 ,邮寄无门,他尝试过多种通信方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稳定的和大陆通信。 通信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在情感积蓄中,直抒胸臆,内敛含蓄的人,在信中也可抒发情绪。 大舅和大陆往来的信件,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大舅比舅妈大21岁,比君表姐大44岁。三姐弟先后出生后,正遇上台湾地区经济腾飞的关口。 因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生活条件等的不同,再加上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表姐说,在很多方面,她们作为子女,和大舅无法同频共振,体会到大舅的那种思乡之情。 三位表姐、表哥对大陆这边的情感、根脉,是无感的。 她们很难理解大舅为何能一封书信看一个下午,为了等一封回信魂不守舍,对来自家乡的一勺土,如获珍宝、一饮而尽。 晚年的大舅,甚是落寞,身在台湾、想念家乡;回到家乡、又想台湾的自己。 就这样,感情反复撕扯、激荡。 表姐表哥有自己的生活,大舅晚年时,一天的开销不过50台币,早晨晚上还是红薯稀饭(老家的稀饭、容易消化),中午是超市售卖的山东馒头+咸鸭蛋/豆腐(也是家乡的饭食)。 表姐给大舅买了好多美食,大舅浅尝辄止,或是不吃,还是一如既往的吃印象里的家乡的食物。 表姐难以理解,觉得大舅很固执。 10年前,大舅的去世,让表姐表哥感到很失落,知道身边的这位老人,终究随着时代远去了。 这些年,随着表姐多次返回大陆,接触了这边的亲友,她也渐渐理解了当年大舅的心情。 唉,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井离乡,特殊一代人,但愿这种悲剧以后都不再有,月常满、人长圆......

0 阅读:2
草根闲聊生活

草根闲聊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