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大庆,日本人疯狂开凿油井,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丰厚的油田,然而在众多井口中,谁能预料到其中一口井仅需再深入300米,便会揭开油资源的巨大利润?这口井,正是名噪一时的松基三井,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的秘密。 信源:1930年,日本勘探队距离大庆油田的300米--2020-07-31--澎湃新闻 “贫油国”的帽子,像一座大山,压在中国头上几十年。这顶帽子,是西方“专家”戴上的,理由很简单:中国的地质构造不适合产油。 可笑的是,日本居然也信了这套说辞,在东北白白忙活了近二十年,最后两手空空,灰溜溜地滚回了老家。 更讽刺的是他们前脚刚走,大庆油田就喷涌而出,简直像是在打他们的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滋养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一国若怀有军事扩张之梦,其重要性无需赘述。 对日本这个岛国而言,石油就是生命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山本五十六将军曾言:无石油,则我军的舰艇、飞机、炮台无异于一堆稻草人。 这并非是夸大其词,日本自然资源稀缺,其工业的生存线几乎全靠进口资源支撑,尤其是原油。 在20世纪初,美国几乎独霸了对日石油出口市场,这使得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处处受制于人。早在20年代,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可能蕴藏石油的传闻就已传入日本的耳中。 日本已经开始对中国东北有所染指,一听到此消息,立即派遣了“专业人士”前去进行资源探测。 从1926年起至1945年,这将近二十年的期间内,日本人几乎将东北挖地三尺,从辽东半岛至松嫩平原,到处都遍布着他们的油井和勘测设备。 但尽管如此,他们只零星地发现了些许油迹和沥青质,始终未能找到能够支持工业规模开采的大型油田。 在俄国人之前,他们在满洲里的扎赉诺尔就发现了沥青伴随的迹象,但他们并未将其放在心上,而后日本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的调查人员注意到了这一线索。 由于扎赉诺尔位于日本尚未控制的区域,满铁不得不通过贿赂当地俄国管理人员来进行钻探作业。 在托里斯基的指导下,新带国太郎等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油之旅,他们在扎赉诺尔露天矿的边缘布置了四个井位,其中最深的一个钻至215米,发现了固态的沥青。 新带国太郎兴奋之余,立即撰写报告,认为海拉尔盆地潜在资源丰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占领了东北,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各地搜寻石油。 在海拉尔盆地,他们钻探了60口探井,最深的一个达到了2000米,最终发现了一些重质原油,但因为含硫量过高、开采难度太大,最终不得不放弃。 在阜新盆地,日本人也进行了数轮勘探,在土呼鲁和东岗营子地区发现了油气迹象,但产量甚微,没有工业开采的价值。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石油探勘屡次受挫,其原因有多方面。 他们对于地质结构的理解有误,当时地质学界主流的“海相生油论”使得日本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沿海地带,而忽略了内陆盆地的勘探潜力。 实际上,大庆油田的孕育正是“陆相生油”理论的鲜明例证。日本的勘探技术和策略却饱受困扰。 他们纵然钻探深度可达1800米甚至更深,然而勘探地点的选择屡有失误,众多井位钻探落空,反映出他们的地质勘探理论与实践的破绽。 而插手其间的美国角色颇具深意。作为日本的石油供货商,他们是否真心援助日本在华北的石油探勘,实则可疑。 日本在华北若现石油大矿,自会减轻其对美石油的需求,此非美国所愿见。 当然,抗日联军的行动亦不可忽略,他们频频发动的游击袭击,打乱了日本的探勘进度,令其无法顺利作业。 就在日本失望撤离华北不久,中国地质巨擘李四光踏上了松嫩平原。 他坚信“陆相生油”亦可造就大油田,经历数年孜孜不倦的探勘,1959年,松基3井涌出原油,大庆油田惊艳世界! 此一重大发现,不仅为中国摘除了“贫油国”的标识,也给国际石油垄断势力以重击,尤为关键的是,它注入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强劲活力。 大庆油田的出现,非偶然之幸事。它代表了李四光等科学家向旧有观念发起挑战,坚定自主探勘的成果。 相对之下日本勘探者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及其策略的固步自封,终致错失机遇。历史常有奇巧之重合。日本所苦求之石油,就在其咫尺之外,却因种种缘由错失交臂。 而中国地质科学家们则以智慧与汗水,探得国家宝贵的油藏。 大庆油田的现身,不仅是地质学界的一次重大飞跃,更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精神。它示人以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心中有祖国。
1930年大庆,日本人疯狂开凿油井,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丰厚的油田,然而在众多井口中
事友看过
2024-12-05 17:09:35
0
阅读:1067
战略评论
天亡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