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了追求来世的荣耀,选择拉人殉葬,那些被选中的活人陪葬者,能否在漆黑的墓穴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参考资料:老祖宗的殉葬制度,是什么时候才彻底废止的? | 循迹晓讲-澎湃新闻 “给朕陪葬!”这四个字,在无数影视剧中回荡,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成了无数人噩梦的开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殉葬,这玩意儿在古代真真实实存在过,而且极其残忍。 辛亥革命前,不知多少人因为这四个字命丧黄泉。 陪葬,通俗点讲,就是让生者或亡者陪伴亡灵一同长眠。在我国,此风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大汶口文化阶段。 考古学的挖掘成果常常展示陪葬者的骨骼遗存,并非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牺牲。至商朝时期,陪葬之风大盛,无论贵为奴隶主还是王侯,均习惯于身后有人“陪伴”。 随后,统治阶层顾及人力宝贵,遂禁止民间此俗,然王室成员却未曾放弃此制。 秦汉时代,活人陪葬逐渐减少,这归功于社会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秦始皇皇陵的兵马俑,堪称丧葬方式的创新,令人惊叹不已。继续往后,陪葬演变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自愿”,其中的水分众人皆知。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皇后述律平便令上百名大臣“自愿”随葬。 这显然不是自愿,而是明目张胆的强逼。明朝朱元璋仿佛怀念古风,将陪葬制度重新推行,直至清朝,尽管几位皇帝希望废止此制,但直到辛亥革命后,陪葬才真正被法律明文禁止。 陪葬分为生殉与死殉。死殉相对较好,毕竟已经是逝者。 而生殉则极为残忍,被挑选出的“幸运者”或是赐死,或是毒酒一杯,其目的是保持遗体完整以侍奉亡灵。更甚者,某些朝代会向陪葬者体内灌注水银。 跟将生者活埋相比,这些手段都算不上什么。被埋入地下的生者,有的是被骗,有的是被迷倒,有的是被捆绑,总之一旦进入墓穴,就别想生还。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为了女儿的丧事盛大,不仅营建豪华墓穴,还在葬礼途中安排白鹤舞动,吸引群众驻足。随后一声令下,将白鹤和旁观者全部投入墓中,为其女陪葬。 这一做法,实在令人瞠目结舌。那么,被困墓中的人们将经历何等痛苦?他们又能存活多久? 据研究表明,成年人为了维持生命每天需摄入0.75公斤的氧气。 即便墓穴再宏大,其中的氧气也维持不了一日之久。 据计算,被封闭的人最多只能坚持4个小时左右。而且考古发现表明,陪葬的人通常不备棺木,他们可能被钉死,或者四肢被束缚。 即使还能动弹,墓穴内并无食物和水,也无法维持生命多久。 在漆黑如墨的地下墓室中,恐惧与绝望的情绪会像潮水般淹没每一个活人。 四周的密闭,黑暗之中隐藏的未知,都将导致他们呼吸急促,心悸加剧。任何试图挣脱和呼救的举动只会耗尽他们的体力,令死亡的脚步加快。 不出一个小时,他们就会因为缺氧而感到头脑昏沉,再加上对即将死亡的恐惧,心理防线会在短时间内崩溃。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心脏无力跳动,身体恶心,最终失去知觉。当四个小时过去,大多数人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 如果是活埋的话,那将是更加痛苦的死法。 土壤掩至胸腔,压力便会将体内的器官压裂,造成内部出血和呼吸困难,迅速终结其生命。 不论是生殉还是死殉,对于被迫陪葬的人而言,都是极端的痛苦。那些所谓的“自愿”,往往只是在权势的压迫之下做出的无奈选择。 帝王们之所以推行殉葬制度,说穿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他们渴望在离世之后仍能享受生前那样的尊荣富贵,有人侍奉。殉葬的人通常是帝王的嫔妃、侍女和宦官。 当嫔妃们得知自己将成为陪葬者时,她们的哭泣多半是为自己即将遭遇的悲惨命运而哀痛,而非帝王的死,这些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 殉葬制度的残暴,不仅仅在于它夺走了活人的生命,更在于它将人视为可随意处置的物品。 在陪葬之前,嫔妃们或许有机会选择用白绫上吊或是一杯毒酒了结自己,这似乎是一种选择,实则是帝王对她们最后的“恩赐”。 殉葬制度并非是帝王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封建社会严格的阶级体系以及“死生之事”观念之中。 在阶层分明的社会里,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妄想即使在去世之后,仍能继续享受世间的荣华。 这种思维不仅影响了统治者自己,还深入人心,使得民众认为殉葬是一种忠诚的体现,一种对帝王尽忠的方式。 殉葬制度的消亡却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自康熙、雍正时代起,清朝的皇帝们逐渐认识到殉葬行为的残忍与非理性,开始限制并禁止这一恶俗。辛亥革命之后,殉葬制度才真正被国家法律所废止。 这代表社会的进步,也标志着对人类基本人权和生命的尊重。殉葬制度这一血腥的历史章节,告诫我们需对权力进行约束,对每一条生命给予应有的尊重。任何建立在他人牺牲之上的制度,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从商朝的活人殉葬,到秦始皇的兵马俑,再到清朝的最终废除,殉葬制度的演变,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古代皇帝为了追求来世的荣耀,选择拉人殉葬,那些被选中的活人陪葬者,能否在漆黑的墓
事友看过
2024-11-08 16:05:20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