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年间,辽东形势岌岌可危,皇帝的老师孙承宗临危受命,亲赴辽东,主持辽东危局。孙承宗赴辽之前说“与其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付之不可知之我”。他是放弃了朝内阁臣的待遇,亲赴最危险的战场。 孙承宗在辽东一干就是三年多,到了天启五年,朝廷发生变故,魏忠贤擅权朝政想要调换孙承宗。其实魏忠贤深知他能有如今的权力,完全来源于天启帝,所以拉拢皇帝的老师孙承宗是划算的。而且孙承宗又握重兵,魏忠贤想只要和孙承宗一合作权利就更稳固了。但是孙承宗根本不理他,魏忠贤就嫉恨上孙承宗了。可是没办法啊,他也不敢贸然动孙承宗。但是很快转机来了,柳河之役战败,魏忠贤一想正要瞌睡呢,有人给送枕头来了,正愁没机会整孙承宗呢,嘿他还就在此时打了败仗。魏忠贤就抓住机会,借题发挥。 孙承宗越琢磨越不对劲儿,再想到那些被陷害的老领导、老朋友,又一想他都这岁数了。算了,于是孙承宗愤然告老还乡。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朝廷顺水推舟将辽东经略换成了高第。 高第,到了辽东,一改孙承宗积极防御的策略,开始将有生力量撤入关内,已保山海关。高第其实和王在晋一样也支持守关,但是高第更消极。他全然不顾关外的大好形势,只要求一股脑的撤,军队撤、百姓撤。城不要了,能带走的带,带不走的扔。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撤,这人就是袁崇焕。袁崇焕认为如果放弃锦州、右屯、大凌河,那么宁远便难防了,宁远不稳山海关就危险了。 可高第不管那一套,他一听这个反倒这撤的更积极了,要求宁远到山海关一线也撤。 袁崇焕抗命,坚决不撤,高第也就不管他了。但是关外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和塔山皆撤防了。此时沉寂多年的努尔哈赤听说辽东换经略了,于是准备起兵进攻了。袁崇焕在宁远又发生什么故事呢?下回再说。
天启年间,辽东形势岌岌可危,皇帝的老师孙承宗临危受命,亲赴辽东,主持辽东危局。孙
帝梦谈过去文化历史
2024-11-06 00:20:2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