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经历柳河之败和朝廷变故的孙承宗选择辞职。朝廷将辽东经略换成附庸魏忠贤的高第。高第是个儒生,没有军队战争经验。高第硬着头皮到了山海关,一看关外的形势就乱了。当时朝廷有个共识就是视关门为死地,视总兵为死官的固有看法。朝廷大臣们大多认为只要能守住关门,就是山海关半年以上,就是好官,便可以越级提拔。虽然孙承宗在关外几年恢复、练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关外也形成了一套依托火器、坚城抵抗后金的战略布局,但总的来说没经过实战的检验。谁也不能保证,真打起来会不会,像辽阳,广宁那样的大溃败再次发生。因此,到了山海关的高第形成了关外必不可守的想法。逐渐的保守起来,他不敢承担,也无力承担有可能发生的溃败。他更不可能承担山海关军队溃败山海关,山海关被攻打的情形。 为了避免可能的失败,高第选择保守,选择撤。高第的撤是全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嵩山、杏山全线放弃城堡,这些地方的军队撤,器械撤,百姓撤,粮食撤,总之就是能撤的全都撤到山海关内。此令一出,关外的明军顿时乱作一团。在孙承宗恢复时期才回到家乡的百姓又被迫迁往关内,关外人心动摇。有没有没有反对声音?有。宁前的袁崇焕就坚决反对。高第一看对宁前也撤吧,别守了。袁崇焕坚决反对,抗命了都。就是不撤。 宁远和前屯两座城成了当时关外的逆向而行的代表。袁崇焕认为“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安设兵将,藏缺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撤城堡,动居民,锦右动摇,宁前震惊,关门震动,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袁崇焕还说“宁前道当与宁前共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独卧孤城,以当虏耳。”袁崇焕的意思就是,你们谁爱撤谁撤,他做宁前的官,就要和宁前共存亡,坚决拒绝放弃领土。何等的气魄啊! 高第一看这儿,也没有办法,就把关外其它城池的军民,器械,粮食撤走了。也就不再管袁崇焕了。宁远城就成了关外一座孤城。 当时撤的时候也是一片混乱,粮米就丢弃了十余万石。袁崇焕直接上书朝廷反对撤军,也没能阻止撤军。但朝廷大臣听说了袁崇焕的事迹向皇帝建议加封袁崇焕官职,于是袁崇焕升任正三品山东按察使。但仍然管理宁远地区。
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经历柳河之败和朝廷变故的孙承宗选择辞职
帝梦谈过去文化历史
2024-11-27 20:30:47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