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巨变中的权力博弈

迈凌聊文学 2024-11-05 23:34:06
我的私人书单 很多人不愿读晚清史,因为这里充斥着党争、战败、割地、赔款,贪婪、私心、窝里斗的黑色循环,压抑得让人窒息。在读了黄治军的《晚晴最后十八年》一书后,那种压抑、惋惜、憋屈感尤为强烈。 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聚焦关键人物和事件,透视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及政治风云。慈禧太后的权谋、李鸿章的改革、康有为的虚伪、袁世凯的野心……每一个人物都跃然纸上。但在面对国家危亡的关头,这些人的选择和行动的基点都是出于维护自身以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需要,最终导致清朝的覆灭。 比如,在甲午战争中,后(慈禧)、帝(光绪)两党利用战争相互争斗,其激烈程度不输前方战事。“帝党”想夺权还政,枉然不顾前方战事吃紧,只管后方使劲下绊;“后党”为保存实力,要求部属消极抗战,能不打就不打,能撤退就撤退。 再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事开始后,虽京师战事灼热,但由汉臣督抚掌权的东南各省却与入侵八国签订了互不攻守条约,史称“东南互保”。一国中央政府与敌国交战,地方各省却与敌方签订互保条约,既不能进攻敌人,也不能派兵支援中央,真是荒谬至极。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袁世凯在晚清政坛上的崛起过程。在晚清最后十八年的历史进程中,袁世凯的角色复杂而多面,他既是改革的推手,也是清朝灭亡的关键人物。他推动立宪改革,积极参与应对内外危机,但在权力的争夺中,又选择抛弃清廷,接受共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背叛和对清朝的施压,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进程。 他的上台,又引发了新一轮斗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可以说,这本历史书里交织着权力、理念、人性,读懂了人心,读懂了各方势力的博弈和决战,也就看透了晚清的权力格局和崩塌逻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