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个人才能被严重低估了

迈凌聊文学 2024-11-05 23:54:14
我的私人书单 提到刘邦,相信很多人都会把“无赖皇帝”“抛妻弃子”“粗鄙少文”等标签用在他身上。实际上,这些“故事性”“戏剧性”的描述,本来只是属于丰富人物“多元化”的点缀,结果却随着岁月沉浮成了认识人物的“主视角”。 其实,只要认真读过史书的人都能认识到,刘邦绝不简单。 刘三解在《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一书中,通过挖掘刘邦的家世背景和生平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真实的刘邦。 从家族迁徙来看,刘邦具有身兼“楚”“魏”的出身。“楚地”的家乡、“魏人”的认同、“秦吏”的能力,独一无二的“特质”,让他得以塑造出多重面相,面对急速变幻的政局。 此外,刘邦还拥有三项特殊能力: (1)少年学书,青年游历,有学有术,见识广博,并非井底之蛙; (2)壮年为吏,对秦制非常熟悉,与“秦吏”可无缝对接,有治政能力; (3)秦朝亭校长出身,武猛有力,熟悉战阵。简言之,本人非常能打。 尤其是第三点,的确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因为在以往很多人看来,刘邦行军打仗的能力是相当平庸的。特别是在项羽对战时,有时甚至输得非常狼狈,如彭城之战。 但大家却忽略了在亡秦战争中,刘邦的战绩是很不错的。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起兵,与驻地的秦军作战,连连获胜。后辗转投奔项梁,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后,楚怀王安排刘邦率军西进。他是想培养一个人牵制项羽,说明刘邦确实很能打。 在西进途中,刘邦遭遇了秦将杨熊,并“大破之”。而杨也绝非等闲之辈。汉建立后,面对不断发生的叛乱,刘邦都是亲自带兵平叛,总能取得胜利。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战将,投降刘邦后又反叛。他以为刘邦老了,不会亲自来打他。结果刘邦亲自来了,英布败了。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刘邦成功在于见识、野心和胆量,加上对秦吏、秦制的熟稔。可以说,他真正的倚仗,恰恰是制度的力量,也就是“秦制”给他的帮助。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从起兵到王朝建立后的基础结构,刘邦采用的都是秦制“县守兵”体系为基础的“二元体制”并行。 因此,作者也得出,根本不存在功臣列侯“集团”,“石榴籽结构”才是汉王朝开国团队的本相。事实上,刘邦集团内部,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关系核心”,那就是刘邦本人。而刘邦的“团队凝聚力”也在于一套“权威系统”。 本书很多观点颠覆以往认知,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