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美国时,有学生提问,他冷冷回应:“这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事实,我不会针对事实回答。”可是回到国内,他的态度一下变了,主动给学生说:“没听懂尽管问,我会再为你们讲一遍。” 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每次上课,他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手里拿着粉笔,面带自信,像个指挥家一样讲述复杂的理论。 一次,课堂上,一个年轻的学生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教授,我听不懂,能再讲讲吗?”钱学森微微皱眉,似乎没听到似的,继续抑扬顿挫地讲着。 教室里气氛变得僵硬,有人悄声低语:“真是个傲慢的教授。” 这位学生的困惑引起了旁边同学的不满,他们纷纷鼓起勇气,想要为他发声:“教授,他只是在请教您,为什么不耐心一点?” 终于,钱学森停下,冷冷地回应:“这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事实,我不会针对事实做出回答。”听到这句话,学生们心中不免失落,感到自己的求知欲被无情击碎。 但时间过得飞快,钱学森的生活,并没有永远停留在那种傲慢之中。 当他回到祖国,面对全新的环境和责任时,一切都变了。他发现国内的科研人员短缺,国家急需科技人才,他的心中燃起了强烈的使命感。 回国后,钱学森在课堂上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次课上,他看到一位年轻科研人员在笔记本上纠结地写着,眉头紧皱,似乎完全跟不上。 钱学森停下,柔和地说:“别担心,如果你有问题,随时举手,我会再讲一遍。”这句话温暖了整个教室,学生们对他刮目相看。 “我得让大家明白,科学是我们共同的事业。”他在课后对助教说,脸上流露出坚定的神情。 回想起1936年,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他在1941年成功发表了关于“柱壳轴压屈曲”的文章,解决了航 空界的一大难题,名声大噪。 那时的他在美国,科研条件优越,前景广阔,但他心中总有一股无形的牵挂。 “我不能一直待在这里,祖国需要我。”有一天,钱学森对同事们说,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于是他决定返回中国,劝说其他优秀的科学家也回国,像郭永怀这样的朋友,就是他特别想请回来的。 “永怀,回来吧,国家需要你!”钱学森一再催促郭永怀。 郭永怀当时犹豫不决,他说:“教授,现在国际局势这么复杂,我不想再搞核武 器了,很多人都在反对。” 钱学森见状,紧紧握住郭永怀的手,语气激昂:“如果有一天,原z弹落在我们头上,我们会后悔的!我们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这番话让郭永怀陷入了沉思,他的心中被一种责任感深深触动,便果断地选择了回国。 那时,他经历了无数波折,曾为了不让美国政府留住自己,默默烧掉了所有书籍和论文,心中坚定不移:“为了祖国,我愿意放弃一切!” 1956年,郭永怀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他带着满腔热情投入科研,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他却从不抱怨。 1964年,中国成功爆 炸了第一颗原z弹,随之而来的是1965年第二颗的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郭永怀付出努力的结果。 然而,命运又一次对他开了玩笑。1968年,在一次紧急出差中,郭永怀搭乘的飞机意外坠毁。 在危急时刻,他紧紧抱住警卫员,保护着一份绝密资料,直到最后一刻。郭永怀的牺牲让无数人心痛,他不仅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了智慧,更用生命捍卫了责任。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是钱学森在反思核武时说过的话。 虽然核武是可怕的存在,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需要强大的武 器保护自己,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通过钱学森和郭永怀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家的使命感,更是深厚的情谊。 他们背负着历史的重任,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国之脊梁》中记录了钱学森与郭永怀的故事,令人感动。 在这一刻,科学家的形象不仅是冷冰冰的实验室,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科学救国的理想,依然在延续。 让我们铭记这些大的科学家,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努力与奉献,让中国的脊梁更加挺拔!向这些前辈致敬,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盛世中华。 国之脊梁40位院士
钱学森在美国时,有学生提问,他冷冷回应:“这不是问题,而是一个事实,我不会针对事
九州兔吹不散
2024-11-03 22:43:4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