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跟一些博主聊到一个话题:现在创业企业面对的不再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是企业一开始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产品层面的本土化/去全球化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统一标识的品牌“字面”含义应该尽可能抽象化,太过具象/本土化可能在全球运营的时候面临着局部文化冲突。
有个品牌汉语拼音直译成西葡语系发音是女性私处的意思,因此在南美市场上吃了很大的亏。
所以很多本土品牌在国际化的时候纷纷选择英文名另起一个跟中文毫无关系的词汇。比如Legend在国内看来是褒义词,在英语体系里传说本身就有夸大吹牛的意思。
所以,全球化品牌往往取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比如HP中文名惠普即在发音上雷同,又可以衍生出本地化的理解,而且可以随着品牌的变迁不断赋予新的意义。
所以品牌名这事,既不能曲高和寡,又不能太low,还得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什么负面意义。全球化运营在这上面花费的成本超乎普通人的想象,这是一笔巨额隐形支出。
当然业内也有某个品牌愣是把一个在白皮看来发音拗口的品牌做成了家喻户晓,付出的代价嘛,我觉得一般企业承受不住,没必要学。#电电怼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