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迈凌聊文学
2024-10-19 14:07:08
我的私人书单
社会进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前几年很流行的丑书。还有身边40+女性的穿衣打扮,觉得年龄大了需要穿得花哨,还有东北流行的花棉袄风格……
虽然,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多元的。但绝非是混淆黑白、美丑不分。
吴冠中曾感叹:看到美丑不辨,美盲要比文盲多,不无怅然。他在1984年写的文章中说,希望若干年后,那些难看的日用品和费了劲制造出来的丑工艺品将无人问津!
可惜,40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并不成功。
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代宗教”。这意味着美育触及到人们的精神和灵魂。
2017年,清华大学校长为新生赠书《艺术的故事》。他希望大家通过读这本书懂得欣赏艺术之美,并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如今提倡审美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都是顶级的。
比如,对人的外貌,曹植《洛神赋》中的描述,让人心驰神往。
书法线条的美,如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钟繇的楷体,张旭的狂草……
还有文字与绘画的意境美,瓷器的造型与色泽之美……
对于美,我们一直都有清晰的认知,也从未放弃追寻美。美是矫健,是轻盈,是华贵,是空灵……
美的精髓在商周的神秘、秦汉的威严、魏晋的风度、唐宋的浪漫……
可是如今,美盲确实要比文盲多。要普及和提高美育,任重而道远。
《谈美说画:吴冠中散文精选集》一书收入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作品40余篇。在本书中,他谈美丑,谈发展与创新,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优劣,读来颇受启发。
作者提到,文盲不一定是美盲。比如,南阳的汉画像石,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情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在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然而,这些汉画的作者很有可能是不识字的文盲,但通过实践与借鉴,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
可见,文盲与美盲二者间不能画等号。现在不少人并非文盲,倒却是美盲,而且还自以为代表了群众的审美与爱好。
如何提升审美?人之美,外貌与内在素质不可分。美,体现于风格。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艺术作品亦然。外貌之美丑联系着内在的品位,风格之诞生缘于情感之赤诚。虚情假意与装腔作势,绝对伪造不出风格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