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校长知道,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珍贵

九州兔吹不散 2024-09-29 23:06:10

1948年,蒋校长知道,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珍贵文物运往湾湾,不料,一架载满文物的飞机因超重无法起飞,无奈之下,机组只好抛下10t重的石头,没想到,这石头如今成了珍宝。 当时,运往弯弯的,有一件珍宝,是十面石鼓,装上飞机后,因为太重,连飞机都无法起飞。 负责运送文物前往弯弯的1名军官,焦虑地在一旁踱步,他对负责运输的飞行员说道:“怎么办,这样下去咱们可就前功尽弃了!” 老兵叹了口气,抚摸着一面石鼓,眼中闪过一丝无奈:“石鼓重得要命,飞机根本无法起飞,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卸下石鼓。” 军官虽然很舍不得,但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大家用力将石鼓一一卸下,沉重的声音在空旷的场地上回响。军官看着这些沉重的文物,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愧疚:这可是稀世珍宝啊。 这十面石鼓被称为陈仓石鼓,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历经千年,价值连城。 它们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它每一次的迁移,都伴随着巨大的历史动荡和战争。 无论是秦朝、唐朝的灭亡,还是抗战的惨烈,石鼓的历史,仿佛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时常见证着尸山血海的悲剧。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公元627年,当时,正值大唐王朝贞观之治的初期,陕西凤翔府(今宝鸡)的一位老者在放羊时,无意中发现了十个圆肚大石头。靠近一看,石头上刻着晦涩的符号,老者对此一无所知,便在村中传开。村民们认为这是天降的“神物”,甚至开始拜祭。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来到此地,但对石鼓上复杂的文字仍感到无从理解。传闻不断,关于石鼓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逐渐形成一种神秘的色彩。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为了避难,命令将石鼓送往雍城。可惜由于石鼓太重,未能带走,最后不得不埋在野外,谎称已被“毁掉”。 时光荏苒,814年,唐朝重视石鼓的价值,韩愈亲自率队将其重新挖掘出来。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韩愈建议将其送往京城。 然而,经过八年等待却没有回音。直到新任凤翔尹郑余庆上任,才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决定将石鼓保存在附近的孔庙。 但好景不长,唐朝再次陷入战乱,石鼓在乱世中失踪。直到宋朝仁宗时期,他偶然在读书时发现关于石鼓的记载,发出重金悬赏寻找。 在知府司马池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九面石鼓,但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作原鼓。 为了迎合皇帝的期望,司马池伪造了一面鼓,结果被聪明的文人识破。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关于作原鼓的传说愈演愈烈,寻找作原鼓的旅程开始了。 1052年,一名屠夫在磨刀时,意外发现了那面遗失的鼓,最终将其送回京城,十面陈仓石鼓得以重聚。 然而,“石鼓的魔咒”并未结束。 靖康之变时,金人入侵,掳走了宋朝皇帝及其珍宝,包括陈仓石鼓。金人无知,将其随意抛弃,珍贵的文化遗产再度遭遇厄运。 1234年,中原大臣在战乱中意外发现石鼓,并将其保护至孔庙。 石鼓在燕赵大地上经历了元、明、清的风云变幻。 历史的车轮滚入近代,八国联军侵华的狂潮再度席卷而来,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不断,许多文物要么被毁坏,要么失踪,石鼓也未能逃过战火的洗礼。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蒋校长等人以理事身份参与其中,石鼓的命运一度有了保障。 但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的侵略使文物转移变得迫在眉睫。1933年,宋子文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尽快转移,以避免落入敌手。 在文物专家的努力下,十面陈仓石鼓被细心包裹并转运。这次转移过程中,专家们采取了多重保护措施,确保石鼓在长途运输中不受损害。 尽管过程艰辛,但所有人都明白,承载着古老文明的石鼓绝不能有失。 历经千辛万苦,文物终于被全转移到南京。 然而,随着南京的沦陷,陈仓石鼓又一次踏上了转移之路。这一趟路程满是艰辛,文物转移队伍一路颠沛流离,经历了无数次的换乘与转运。 最终,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仓石鼓再次回到南京。1947年,随着局势的变化,文物再次转运,经历了许多险境。 在一次汽车失控的紧急情况下,若不是十面石鼓的重压,汽车或许会跌入悬崖。显然,专家们的保护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石鼓流浪的命运,并未因抗战胜利而结束。1948年底,蒋校长不得不考虑后路,准备将十面石鼓运往湾湾。 好在,这十面石鼓实在太重,才继续留在了内地,石鼓上面的文字,有助于我们研究先秦文化。 石鼓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1948年这一事件再次证明,内地和湾湾是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事实。

0 阅读:60
九州兔吹不散

九州兔吹不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