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47岁时,终于结束了长达4年半的贬居生活。他不忍心离开黄州,但君命难违。去湖北均州看望了兄弟苏辙,一路南下到达江宁府,今天的江苏南京市。和闲居的王安石见了面。王安石说,你也年纪不小了,给自己在江南买个房子吧!哪怕老破小也可以,你如果有这个打算,我支助你一点钱。 这让苏轼非常感动,他决定在江苏的常州买个房子,再买一些田地。但这得给朝廷上书,同意后才可以。当时朝廷让他去汝州就职,实际上是闲待着。苏轼立马给朝廷上奏,说自己年老多病,生活困难,不能去汝州,想在常州居住。 他可能认为皇帝会同意,反正都是闲待着又不是贬谪流放,到哪里都一样,皇帝应该会同意。所以当他上奏后,朝廷还没有批复的时候,他就赶紧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在常州买了田地,准备批复下来就买房子。 元丰七年除夕,一家人漂泊到江苏盱眙,年过得冷冷清清,没有钱置办年货,连个灯笼都挂不起。幸好苏轼兄弟的亲家黄师是给他送来了酒。 苏轼感慨之余提笔写道: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家人都睡着了,他一个人想写诗,砚台里的墨汁都冻住了。窗外大雪纷飞,漂泊无定的自己和云游四海的和尚有什么区别,竟然没有自己的一个家。 正月十五前后,全家来到河南商丘。接到了皇帝的批复,同意常州居住。苏轼此前的分析是正确的。他喜出望外,前往常州,在众多友人的帮助下在常州买了房子。 一个48岁的人,那个时代已经是老年人了。才勉勉强强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他心中能不高兴吗?能不开心吗? 他在这年五月,元丰八年,1085年,写诗表达了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大概意思不难理解,自己终于可以过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了,粮食丰收了,有好酒喝。真惬意。 人生总是无常的,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并没有长久。 写这首诗的前两个月,神宗皇帝驾崩。政敌们说苏轼诗中的“好语”是高兴皇帝死了。神宗把苏轼流放到黄州,这让苏轼很仇恨皇帝,所以皇帝死后,举国上下哀悼期间,唯独苏轼很激动。 苏轼当时在国丧期间,哀痛皇帝和他有了一个归宿是两码事。实际上诗中的好语仅仅指粮食丰收了,过着自在的生活很开心。这是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表达。苏轼毕竟没有曾国藩那种太过深刻而精细的思想。 不久后,朝廷召他进京为官,常州的家仅仅住了三个月。在朝廷任职期间,他给一位友人的画中题诗道:“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可见他的心中多么重视江苏常州的那个家呀!清代学者吴之振特别喜欢这句,家在江南黄叶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黄叶村庄。每年给苏轼过生日,抄写苏轼诗词。
苏轼47岁时,终于结束了长达4年半的贬居生活。他不忍心离开黄州,但君命难违。去湖
史文故事说
2024-09-19 21:51:3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