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心中的家在何处?家由三个要素构成,1,父母;2,妻儿;3,固定的住所。 我们每个人所说的家乡一般指出生地和童年成长的地方。这是人生最为难忘的回忆,当父母不在人世时,对故乡浓厚的思念之情依旧在。 苏轼非常热爱江南,曾经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但却没有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主要是因为没有钱,并不是不想买。另外可能是为官者受朝廷调迁,居无定所。买个房子不去住浪费了。那个时代并不流行我们今天的租房模式。 贬居在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把此地当作了自己的家。从他自称东坡居士以及种地盖房子就足以看出这一点。当时神宗皇帝还很年轻,苏轼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想到皇帝会早死。因此,他无法判断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黄州。这种无奈让他不得不从心理上把黄州当作自己今生的最终归宿。当然他特别想回到家乡眉州,虽然父母已不在。但这不可能,朝廷是不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他的侄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来黄州看望叔叔。这勾起了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他给侄子苏安节的诗中说: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他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处,实际上是说有家不能回,迫不得已只能把黄州当成自己的家。 苏轼万万没有想到,当自己的心已经安定在黄州,准备在此终老之时。朝廷调任他到汝州去任职。这让他很无奈。他敢上书请求不去汝州而继续留在黄州吗?我认为不敢。去汝州是皇帝善待他的做法。如果拒绝,就等于是在给皇帝使气。一旦惹怒了皇帝,后果不堪设想。权力面前,你只有服从。 元丰七年阴历四月初一,他在离别之际感慨道:“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昔日的陶渊明可以自由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呢?不知家在何处,即归宿在何处。这对苏轼来说是千真万确的,也是很无奈的。他自离开家乡后,就再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所以他的诗歌中总是把自己比作鸿雁,即迁徙不定的候鸟。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苏轼心中的家在何处?家由三个要素构成,1,父母;2,妻儿;3,固定的住所。 我们
史文故事说
2024-09-18 19:53:26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