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入幕边疆恰逢高仙芝大败大食,岑参看到的军营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后高仙芝被召

东鸿说过 2024-09-13 12:38:07

初次入幕边疆恰逢高仙芝大败大食,岑参看到的军营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后高仙芝被召东返朝廷,但不久石国聚集大食兵力进行反攻,仓促之中高仙芝组织力量进行抵抗,却以失败告终。 而封常清在北庭时却屡战屡胜,甚至出现不战而胜的场面,大唐帝国的强大在双方的较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使得军幕中的文人异常兴奋,他们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也见证着国家的强大。 两次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岑参在观察周围景象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尤其是第二次,这种好奇达到极致就是大胆的想象。 “西头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长且肥”是对大自然积极主动的描摹,而不是第一次入幕时“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般被自然折磨的痛苦。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看,经历不同,他在诗中所描摹的意象、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不同。 例如“梨花”这一意象,第一次入幕的诗中就曾使用过:“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登凉州尹台寺》),“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 另暗用一次,“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这里用“梨花”是表达诗人对季节变换的关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乡愁,思乡之情伴随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而得到表达。 第二次入幕的诗中也使用过“梨花”意象,即著名的状雪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早秋季节里西域漫漫大雪的气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消退诗人继续奋斗在西域幕府中的昂扬斗志。 此类同一意象在前后两次入幕西域中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价值取向的案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不做赘述。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创意,后人多作褒扬,《唐才子传》云:“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如果从唐代整体文人的社会地位来观照岑参的话,家道的衰落、社会地位的下降刺激了岑参对功名的追求。随着岑参两次入幕西域,主观意识不断地深化以及对西域风土人情体验的差异等因素,造成岑参边塞诗产生不同的情感基调。 西域广袤的土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奇异的自然地理风貌、独特的人生体验等被诗人妙笔生花地运用于诗歌的创作当中,在同时代作家创作边塞诗的成就面前表现出独特的创造力,给中国边塞诗歌留下了可贵的财富。

0 阅读:36
东鸿说过

东鸿说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