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持续近半个世纪,对晚唐政局影响不小。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元和三年(8

东鸿说过 2024-09-13 12:38:03

牛李党争持续近半个世纪,对晚唐政局影响不小。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元和三年(808年)四月,按惯例举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制科考试,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抨击时弊,言辞激烈,主考官吏部侍郎杨于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很是欣赏,将二人录为上第。 宰相李吉甫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诬蔑和中伤,将两位主考官贬职,牛僧孺、李宗闵等遭淘汰,从此结下冤仇,由此引发了四五十年的“牛李党争”。而李德裕正是李吉甫的儿子,仇就这样结下了。 而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无异于火上浇油,更加激化了牛李两派的矛盾。李吉甫为相时,为了避嫌,李德裕一直在地方任职。直到李吉甫去世,李德裕才到中央任职。 因为在地方任职时政绩突出,尽显才干,很受皇帝信任,所以,进京后在文宗、武宗两朝出任宰相。有一年,他担任进士科主考官,同任考官的评事李某人是进士科出身的。 考试结束时,一个考生前来交卷,把试卷交给了李德裕,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这个考生突然反悔,要回了卷子并对李德裕说:“我交错卷子了,应该交给李评事。”惹得李德裕大怒。后人评牛李党争,以此为据断言李德裕从此以后排斥进士出身的官员,并论断牛李二党分别是庶、士两族利益的代表。 实际情况是,李德裕任相时,虽然在用人方面的确提拔、重用了一批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官员,这其中不乏科举出身的官员,并未以进士出身划线。只不过在同等条件下他首先是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人。他坚持的用人标准是看该官员与自己的政见主张是否一致,是否有真才实学。 晚唐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其实是两个集团在治国理政的政治态度上存在严重分歧。在牛李党争中,李德裕并没有意气用事,凡事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与牛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不同。 唐晚期的藩镇割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斗争。如何对待这样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各种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态度,牛李两党当然不会例外。 二是李党主张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正视,加以改革,牛党则主张维持现状。唐太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时期。如中央政府一级,全部官员仅640多名,人少,不扯皮,效率高。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是李党坚决主张维护边境安全。李德裕不但主持过抵御回纥的扰边,也曾主持击退吐蕃的侵扰。四是李党反对佛教。 晚唐佛教盛行,兴建寺院,耗去大量人力物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历史上有名的“三武毁佛”,其中“一武”就是唐武宗(另“两武”是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积极主张毁佛的正是李德裕。 “毁佛”的结果使40多万人还俗,解放了一批劳动力。对还俗僧人分给土地,受田者按规定向政府缴纳赋税。不论是维护边境安全还是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牛党都是反对李党做法的。

0 阅读:47
东鸿说过

东鸿说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