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站在当时的时代,而非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去看郭沫若支持拆北京城墙。世人

李满谈过去 2024-06-30 11:20:29

如果单纯站在当时的时代,而非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去看郭沫若支持拆北京城墙。世人将发现:郭沫若是真的很有道理啊,他甚至是真的站在国家、人民的角度做的选择。 新中国刚成立时,四个字打底:一穷二白。那时的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吃饱饭。也就是说:当时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是经济。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难,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吃饭”之难,难于上青天。发展经济是国家能找到的唯一解决之法,而北京的老城墙正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点。 当时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议将这些厚重的、具有阻碍作用的老城墙拆掉,将北京建设成为一座大工业城市。 此语一出,建筑师梁思成立马坐不住了,他强烈反对,并紧锣密鼓地和另一位叫陈占祥的建筑师一起合作,提出了一个“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梁陈方案”。 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郭沫若采纳,他采用了苏联专家的方案。 郭沫若考虑的点其实很多:首先,北京的古城墙已经没有御敌的作用了,随着兵器的不断发展,城墙根本抵挡不了外敌入侵,如此,这些古城墙的实际意义就没有了。 其次,这些已经失去意义的古城墙,在经历了几轮战火和岁月的洗礼后,很多都已残破不堪,如果要修复,需要大量的钱财。可如今,大家都吃不饱饭,哪来那么多钱财修墙啊。 如果为了修城墙,而让老百姓吃不饱饭,甚至让他们活活饿死,那真的算是为人民着想吗?那样补墙,对得起人民吗? 第三,这些古城墙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作用,就是区分阶级。从前,人们都说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这实际多少是在说阶级之分。 新中国了,城墙若在,城内城外的阶级之分,就没有被彻底消除,如此,国家又怎么“新”起来呢? 第四,经济上而言,这些城墙都在最核心位置,若不推平它们,交通无法拉通,现代化建设也无法进行,经济就无法发展。绕过它们?提出这一想法的,大概是不知道中国的古城墙有多厚重吧,也大概对经济一无所知吧!修桥铺路,绕过一个钉子户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有多大,大家有概念吧,而一个古城墙相当于几十上百个钉子户。 另一方面,郭沫若认为:新中国和封建社会是截然不同的。过去,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统治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维系统治而持续加固城墙,可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是封建王朝,既如此,就不能走封建王朝的老路。 当然,以上五方面考量,最重要的是经济方面的考量。郭沫若自己是文化人,他不可能不懂古建筑的含义,若非如此,他又怎会在考虑城市建设时,竭力将故宫等古建筑完整保存下来呢? 他有过纠结,但经济上的考量,不得不让他坚持拆古城墙。他和梁思成等不同,他们只需要考虑“点”,他们搞建筑,就只需要站在古建筑角度考虑,可他不同,作为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他必须站在大面上,站在国家层面考虑问题。 大面上、国家层面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最实际的经济建设。眼下,让人民吃饱饭,集中一切力量搞经济,才是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现实总是会打败一切,在郭沫若这里,古城墙被发展经济的现实打败了。最终,郭沫若大手一挥,拆古城墙的队伍就哗啦啦地开干了。 梁思成着急了,他拿着设计好的“梁陈方案”找到了各大官员,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只有极少数人支持他们,大家都支持拆古城墙的计划。 对于多数官员而言,他们理解梁思成,同时也为梁思成等看不到大局而感到遗憾。他们眼里的大局是经济建设,是尽快让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唯有如此,中国才有未来。 而在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北京必须作为国家表率,起带头作用。 有些官员甚至觉得:若让经济为古城墙让位,经济将会落后多少年?那样一来,外敌极有可能再次入侵,那时,国都将不国,古城墙还会在吗?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着眼,亦是如此。 当时一味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历史文物保护,尤其古城墙保护的中国,在拆古城墙接近尾声之际,猛然发现:被拆掉珍贵文明的北京,是够新,却没有了珍贵的文明。就此,拆迁紧急停止。 80年代,当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期到来时,国家陆续修复了一部分城墙和建筑,试图保留住一些古文明的真迹。 可如当时梁思成夫妇所言:古城墙,推倒了就永远回不去了,再重建也是赝品,而不是古董。 关键,人们还发现,即便科技已经很发达,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古人修筑的城墙,所谓的修复,连赝品,都做不到了。 最终,曾绵延万里的城墙、精巧细致的角楼,恢弘大气的城门,永远只留在了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中。人们只能在故宫、长城、化为废墟的圆明园等古物中,去想象北京曾经的古色古香。 可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一味求发展,只看眼前的现实,亦是如此。话说回来,无远虑并不是错,有时甚至是无奈,所以,在拆古城墙一事上,郭沫若有无奈,但未犯错!大家认为呢? 图为晚年郭沫若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风雨逍遥

风雨逍遥

1
2024-06-30 16:53

本来就是[点赞][点赞]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