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某日,担任国子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教授)的韩愈正在和学生们对

李满谈过去 2024-07-05 15:33:03

公元813年某日,担任国子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教授)的韩愈正在和学生们对话,他并不知道:当日,他竟会因为一句话,而迎来学生的“打脸”。 他引发打脸的一番话如下,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最重要是勤奋,如果耽于玩乐,那么学问永远不能精进,德行最重要是靠思考,如果不思考,不知谨言慎行,德行就无法向圣人看齐)。 这段话在今时已被奉若经典,但当它第一次被提出时,却引发了争议。它引发争议的原因,是因为:韩愈紧接着还说了点时政。他说:当下,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重用,毕竟朝廷为了发现人才是费了不少功夫。 实际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任何年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现实经常是: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重用,而庸才、奸邪却混得风生水起。 韩愈这番话,实际是在给学生们打鸡血,或者叫画大饼。果然,他紧接着来了一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你们不要怕学问精了得不到重用,也不要怕德行好,而没有人能赏识并重用你们)。 用今天的话说,韩愈这番话相当于是跟大学生们说:你们就好好学吧,学好了,将来大把好工作等着你们,你们尽管好好学啊,只要好好学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前方呢? 韩愈说完了之后,一个学生笑着狠狠给了他一巴掌,他上来就道:“先生你是在欺骗我们啊!” 通常,一个人说一个人是骗子,都得讲证明。学生将韩愈定义为骗子后,就开始甩证据了。 不得不说,这个学生是相当厉害,他直接用韩愈自己的糟糕际遇打比方,来论证当下并非有才能就一定能得重用,德行好就一定会被赏识。 这位学生对韩愈当真是极其了解,他讲述韩愈糟糕际遇的原话翻译出来是这样: “韩愈你文采出众,学问极深,你德行出众,不仅敢作敢为,还通晓礼仪,行为得体。可你这样的人,在官场却未得信任,更无人帮衬,你刚刚做了一段时间御史,就被贬谪到了南方。做三年博士,也是懒懒散散,没啥成就。 这运气啊,就跟跟你有仇似的,从来不上你这儿来。按照正常规律,你很快就会一败涂地。你的妻子孩子甚至还吃不饱、穿不暖,你自己更是头发掉光,牙齿也缺了。就你自己这德行,你还劝我们‘好好学习就有好出路’,这不是笑话吗?” 面对学生的疯狂打脸,韩愈并未生气,更没有直接将他请走,而是当即就来了一句:“来,你过来!” 学生过来后,韩愈并没有打他,而是直接用说理的方式,让他心服口服了。他首先搬出“木头”,“药材”,论证每一种木头、药材都有具体的作用,如何用,全看工匠和医师。言外之意是:自己没有得到重用,不能怪工匠和医师,只能怪自己不是那块料。 紧接着,他就讲自己如何不是那块料了,他说:“现在我学业虽然勤奋,可是没有遵从儒家的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能把握要点。文章虽然写得好,可没有实用价值。德行虽有一定修养,可不为人们所了解重视(译文)。” 这样一来,韩愈等于是从源头处,打破了学生对他“未得重用”“遭受不公”的评判了。他把责任归结到了自己身上,一句话形容就是:“这都是我应得的啊!” 而接下来的话,则进一步让学生趴下了,他说:“你看,虽然我不行,但是尚且月月领取棒钱,年年浪费国库的粮食。儿子不懂种地,妻子不知织布。乘着马跟着仆人,安坐着不劳而食(译文)。” 这段话是明确告诉学生:“我非但没有遭受不公,还蒙受了圣上隆恩,应当感恩戴德。” 后世认为:韩愈后来将这事写成文章,是在暗讽自己怀才不遇、遭受太多不公。他借学生之口发出的质问,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从韩愈当日的临场答话而言:他的格局并不小,他所传达出的是一种厉害的强者思维:当你遭受不公时,不要去找客观原因(找工匠、医师的麻烦),而应该审视自己当下的境遇,然后从自身身上去找原因,以求改变一切。 那么对应到当下,他的话应当是这样的:“现在大环境确实不好,找工作太难了,可你因此怪教育制度、怪国家人太多太卷?这不好!你先接受现在的大环境不好的现实,然后着眼自身,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有可以进一步学习、完善的空间,通过不断修炼自身能力,来改变现状。 一句话:韩愈老先生,当真是通透的。他的文,也实实在在能指导当下,如此文,被称之为“千古奇文”,实是必然。图为AI还原的韩愈像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smart

smart

2
2024-07-07 10:15

韩愈的诗句处处关心着教育问题。一篇劝学书留下多少千古名句。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