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野猫与野兔泛滥成灾,成了多年来的热门话题。野猫明明捕食野兔,但为何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呢?
入侵物种的诞生野猫和野兔,都不是澳大利亚的本土物种。这个故事要从200多年前说起。
1788年,家猫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来到了澳大利亚,它们本是宠物,但有些逃到了野外,有些被人故意放生,希望控制老鼠的数量。

成了野猫的家猫,由于没有大型猫科动物的竞争,也没有能够制约它们的天敌,使得它们能够横行无阻。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本土的动物从未和猫科动物共同进化过,缺乏必要的逃生本能,很容易成为野猫的猎物。
鸟类、爬行类、有袋类……野猫在野外,几乎每天都在随心所欲地吃“自助餐”。食物充足、缺乏天敌、繁殖能力强,导致它们数量爆发式增长。

野猫杀死一只袋鼠幼崽
和家猫的到来同一时期,家养的兔子随着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随后,欧洲野兔也被引入,最开始是作为狩猎对象。在最初的几十年,澳大利亚的野兔并不多,但到了1867年左右,野兔的数量已经失控。到1920年左右,兔子已经遍布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国土,数量接近100亿只,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缺少天敌和疾病,再加上兔子繁殖速度极快,给澳大利亚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它们疯狂啃食牧草,导致土壤退化、草原荒漠化。更严重的是,野兔入侵疯狂排挤了本土的植食性动物,导致许多有袋类动物数量锐减甚至消失。

据澳大利亚入侵物种委员会估计,目前在澳大利亚的野外有140万~560万只野猫,城市地区还有大约70万只流浪猫;澳大利亚无兔组织估计,当前野兔的数量为1.5亿~2亿只。两者的泛滥直接或间接威胁着数百种本土物种的生存,同时带来了难以鼓励的经济损失。
表面上看,野猫捕食野兔,可以形成一个自然的控制,压低野兔的数量,但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
猫是机会主义者,它们并不像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亚猞猁一样,把野兔当成食物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当野猫可以轻松猎捕其他动物时,就不会把野兔当成首要目标。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野兔的繁殖速度远远超过野猫的捕食能力。一只母兔一年就能生下五六十只后代,而野兔在半岁左右大时就可以繁殖,即使野猫努力捕食,也无法跟上野兔的繁殖步伐。
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野猫每吃掉一只野兔,已经有更多的小兔出生了。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野猫还是能压低野兔的增长速度,举一个反面例子:21世纪初,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公园与野生动物保护部清剿了南太平洋上的麦夸里岛上的160只野猫,虽然保护了岛上的鸟类,但是到了2006年,岛上的野兔从4000只增长到了13万只,40%的植被被破坏。
入侵物种的应对对于野猫和野兔带来的生态危机,澳大利亚政府和环保组织尝试了各种方法。
对于野兔,除了传统的猎杀、诱捕、大型机械摧毁兔、建立防兔围栏,穴澳大利亚还动用了包括粘液瘤病毒和杯状病毒在内的生物控制手段。粘液瘤病毒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使用,使兔子数量从6亿急剧下降到1亿。但是随着野兔产生了抗药性,人们不得不持续更新病毒毒株。
对于野猫,澳大利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传统捕猎、毒饵和新型的陷阱。比如,这种陷阱利用猫爱干净的习惯,当探测到猫经过时,会向其喷射毒液,猫在理毛时就会中毒。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保护区,如纽黑文野生动物保护区,通过修建36平方公里的防猫围栏,成功保护了红尾袋鼬和西部袋狸等濒危物种。

被捕杀的野猫
然而,这些措施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果很多时候并不理想。只要人们松懈,它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打破自然平衡只需一个轻率的举动,而修复它却需要付出漫长而艰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