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人,即虚其实而展示其镜中影象,有几层意向,一,代表自怜,自我。比如“镜中人面

仲冉聊历史 2023-11-11 07:47:59

镜中人,即虚其实而展示其镜中影象,有几层意向,一,代表自怜,自我。比如“镜中人面想桃花”,“宝髻龙盘鬓似鸦,镜中人面美于花”,“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雪”,“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总是鑑空堂上客,谁为寂照镜中人”,王国维的“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即此;

二,虚实难辨,心思茫然。“客子若来问真意,镜中人影水中天”,“瞳瞳蒙蒙,如行镜中”,“镜中色相类吾深,吾面终难镜里寻,明月印空空授月,是他空月本无心”,“揽镜影还在,掩镜影还去,试问镜中人,却归什么处?”;

三,形容时光易逝,“且珍惜光阴,莫使镜中人老”,“镜中人老,镜外人难好”,“昨日镜中人,朱颜今日老”,“不惜镜中人易朽,只笑恒河皱”“镜中人去青鸾老,华表山空白鹤归”。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就用了这种意向,“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四,近代以后,镜中人也表示跳出自我旁观清醒的观察省思,比如李涵秋的《影中人影》,写当时社会的新旧交替,旧家庭,女子解放,新派学生反父权等等,这里像佛经里的业镜台,照世间百态。

还有杨绛的《镜中人》,则反思,即便在镜中所见,便是真实吗?而事实上连镜中的世界也会受到影响,可能那全是真实,但真实又不止一面。

“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图来自

0 阅读:0
仲冉聊历史

仲冉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