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然而能够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的朝代不多,不过大多数还是坚持了嫡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西周时就确立下来。西周建立以后设定了《周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意思是传给嫡子不传给庶子,而嫡子中传给长子,不传给有贤德的儿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有了宗法制才能把分封制执行后,但为了更好的即使宗法制,咱们从分封制的内容来解释宗法制。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也被称为天子,周天子的儿子中,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位置,其他儿子分封为卿大夫,以此类推,一直到士。

士的嫡长子继承士的位置,其他儿子只能自求多福了。要么能自己能进入朝廷为官,要么只能慢慢沦落为平民。
分封制很好理解,接下来通过分封制解释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周天子相对诸侯来说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当然这仅限于同宗同姓的诸侯,比如周武王将姜子牙分封到齐国,属于异姓诸侯,严格来说齐国不是周天子的小宗,但依然有拱卫周天子的义务。
诸侯相对同姓的卿大夫来说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但卿大夫相对士来说是大宗,士是小宗。

总结一下,嫡长子继承的位置就是大宗,其他儿子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是小宗。
既然提到了嫡子和庶子,怎么区分嫡子和庶子呢?
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中国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其实是在西周就定下的规矩,之所以说是规矩而不是法律,是因为当时都按照礼仪来制定的,如果一定要说是法律也是说的过去的。
《周礼》规定,一个男子只能娶一个妻子,但可以有多个妾。妻子也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而妾所生的儿子就是庶子。
以周天子为例,周王后就是正妻,其他都是妾,妾也有高低之分,发展到后世有一套完整的妃嫔制度。
以此类推,皇位只能由皇后生的儿子来继承,如果长子夭折就次子,除非没有嫡子,才会考虑庶子,庶子也要从大到小依次选择,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
注意,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有可能庶子比嫡子大,这就存在风险,一旦庶子比嫡子大很多,容易占据很多优势,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妻都要保证嫡子比所有的庶子大,也就是不允许庶子出生在嫡子前面,这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还比较难。
了解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嫡长子继承其实就是为了维护妻子的利益,就像皇后统领后宫一样,嫔妃再得宠,政治地位也低于皇后。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是古代为了解决继承的最优解,但不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法。
从我们最朴素的思维来说,如果继承的人是非常优秀(贤),那么家族延续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但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优秀只是一个主观评价,一个人在不同人眼里评价不同。比如周天子认为小儿子最优秀,但大臣们认为二儿子优秀,也有可能是三儿子优秀。大概率你已经想到了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
这就像现在的高考制度也存在很多弊端,但已经是相对公平的制度,能不能考上,分数说了算,如果改成评价制,相信底层老百姓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
如果定下来的制度是传贤,那么儿子们就会认为自己有机会,也会拼命表现的非常优秀,从而去争夺皇位、家产。
传贤有两大风险,一是优秀是装出来的,都继承帝位以后就翻脸,隋炀帝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二是多个皇子的争夺会严重消耗帝国的实力,皇子们都有一群拥趸,相互倾轧,从而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有外部的干扰(地震、灾荒、侵略),帝国可能就会灭亡。
但嫡长子继承制不同,这是客观的,是不是正妻生的,排行顺序,一目了然,省去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庶子和其他嫡子只能自认倒霉,谁让他们不是嫡子或者出生的晚呢?从而让皇位的传承可以平稳过渡。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能够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执行的王朝并不多,也就说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依然造成了很多皇位争夺的事情,所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是封建王朝的最优解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