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得钻心,忍不住想用棉签掏一掏”—— 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多数人会把耳痒归咎于 “耳屎太多”,随手用棉签、发夹等工具掏耳朵,却不知这种行为可能加重不适,甚至埋下健康隐患。事实上,耳朵发痒往往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可能与 6 种常见问题有关,每一种都值得警惕。

一、耳屎堆积:最常见却易被误判的诱因
耳屎,医学上称为 “耵聍”,是外耳道皮肤分泌的保护物质,能黏附灰尘、细菌,还可润滑耳道。正常情况下,耳屎会随咀嚼、说话等动作自然排出,但以下情况会导致其堆积:耳道狭窄、老年人皮肤松弛导致排出能力下降,或频繁用棉签掏耳朵 —— 棉签不仅无法清理耳屎,反而会将其推向耳道深处,形成硬块。
耳屎堆积引发的瘙痒多为轻微持续性,可能伴随听力轻微下降或耳道堵塞感。此时切勿盲目掏挖,可尝试用温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外耳道(需确保鼓膜无破损);若硬块已形成,应就医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避免自行处理损伤耳道。
二、外耳道湿疹:过敏与刺激的 “产物”
外耳道湿疹是外耳道皮肤的过敏性炎症,常与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有关。比如使用了含香精的洗发水、护发素,佩戴金属材质的耳机,或对某些食物(如海鲜、芒果)过敏,都可能诱发湿疹。此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耳道反复受掏挖刺激,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这类患者的耳痒通常较为剧烈,夜间尤其明显,还可能伴随耳道皮肤发红、渗液、结痂,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增厚、脱屑。处理时需先远离过敏原,避免掏耳朵,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过敏药物或激素类药膏,同时要保持耳道干燥,洗头洗澡时可塞棉球防水。
三、外耳道炎:细菌与真菌的 “温床”
外耳道炎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两种,多由耳道皮肤受损后病原体入侵引起。游泳、洗澡后耳道积水,或用不洁工具掏耳朵导致皮肤破损,都可能诱发细菌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痒、耳痛、流脓;而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耳道潮湿闷热,则易引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瘙痒更为剧烈,耳道内可见白色、黄色霉斑。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细菌性外耳道炎需用抗生素滴耳液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要避免耳道进水,暂停佩戴耳机,防止病情反复。
四、中耳炎:炎症蔓延的 “信号”
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急性中耳炎多由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炎症蔓延至中耳后,除了耳痛、听力下降,还可能伴随耳痒;慢性中耳炎患者因鼓膜穿孔,耳道长期受分泌物刺激,也会出现持续耳痒。
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鼓膜穿孔、听力永久性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出现耳痒伴随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务必尽快就医,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五、皮肤疾病:全身问题的 “局部表现”
一些全身性皮肤疾病也会累及外耳道,导致耳痒。比如银屑病(牛皮癣)患者,外耳道皮肤会出现红斑、鳞屑,伴随剧烈瘙痒;脂溢性皮炎患者因皮脂腺分泌旺盛,外耳道内会出现油腻性鳞屑,引发瘙痒。
这类耳痒需结合全身症状进行治疗,患者应先到皮肤科就诊,控制原发病,同时注意耳道清洁,避免用手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六、螨虫感染:隐藏的 “致敏原”
耳道是螨虫易滋生的部位之一,螨虫的排泄物、尸体等会成为致敏原,刺激耳道皮肤,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耳痒。此外,螨虫还可能传播细菌、真菌,加重耳道炎症。
螨虫感染引发的耳痒多为持续性,夜间或温暖环境下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全身过敏症状。确诊后需用除螨药物治疗,同时要定期清洁床单、枕套等贴身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减少螨虫滋生。
耳朵虽小,却关乎听力健康与全身健康。当出现耳痒症状时,切勿盲目掏挖或忽视,应仔细观察是否伴随其他不适,及时排查上述 6 种问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才能守护好我们的 “听觉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