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生态颜值更高 发展底色更绿 “十四五”时期河北绘就蓝天碧水净土生态画卷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11月27日讯(记者 郑建卫)“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突破4.2万辆,总量全国第一;钢铁行业环保绩效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11月27日讯(记者 郑建卫)“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突破4.2万辆,总量全国第一;钢铁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56家,数量全国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9.2%,位居全国第二。”在今天下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 “十四五” 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专场上,该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世彤说。

发布会现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郑建卫 摄

天更蓝 水更清 地更净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我们的天更蓝了。五年来,河北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钢铁、烧结砖、独立石灰窑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1.94亿吨钢铁产能、0.68亿吨焦化产能、0.55亿吨水泥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力优化能源结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1.4亿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全省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90%以上,新能源车辆占比超过73%,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突破4.2万辆,总量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7.7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末下降18.6%;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3年实现“退后十”。

白洋淀风景。 资料图

我们的水更清了。五年来,河北围绕白洋淀流域、京津水源涵养区等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分类指导,持续加强污染源排放管控。2024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0%以上,较“十三五”末提升超13.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连续五年保持为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居全国第二。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邯郸沁河(复兴区段)、滹沱河(石家庄市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唐山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沧州南部湾黄骅港段等5个湾区获评全国美丽海湾。评选出承德市武烈河、张家口市桑干河、衡水市衡水湖等26个省级美丽河湖。

我们的地更净了,五年来,全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覆盖率均达到100%。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1867个国家和省监管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邢台市、邯郸市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2.9%,超3万个村庄达到治理标准。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坚实 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提升

河北通过发布最优实用技术指南,制定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常态化开展指导帮扶,开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截至目前,全省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总数达到151家,其中钢铁56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交易污染物17.44万吨、交易11946笔、金额16.0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在全国率先开展5项重金属排污权交易,交易4.35吨、金额6892万元,交易规模全国第一。持续推进碳减排。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组织开展钢铁、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专项服务,已完成48家长流程钢铁、56家水泥企业的专项服务。主动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市场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向生态环境部报送CCER方法学5个,印发降碳产品核算方法学30个,签发降碳产品项目27个。唐山、邯郸钢铁产品和保定(高阳)纺织品入选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保定市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外景。 资料图

生态保护监管全面加强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3.639万平方公里。开展我省史上覆盖最广、类群最多、技术最全的本底调查,对36个自然保护区、144个县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发现了低斑蜻、细鳞鲑等一批新记录物种。

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总数达到18个。承德围场八顷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案例、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南大港湿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健全京津冀生态协同机制 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探索科技创新、产业进步、金融发展与生态环保的深度融合新模式,推进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年专项启动以来,我省推荐项目获批6项,争取中央财政科技资金超1.8亿元。

制修订《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河北省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7部。制定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火电、石灰、砖瓦等一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推进智慧化监测技术应用,初步形成“天空地海”一张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数智环保体系,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各个领域。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划分2111个管控单元,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基本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绿色发展格局。

深入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三轮例行督察已覆盖保定、邯郸等10个市,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集中破解难点堵点 服务高质量发展主动作为

创新搭建“河北省环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项目环评在线预约、部门全程跟踪,实时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持续开展环评审批帮扶专项行动,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主动帮扶,集中破解难点堵点,统筹要素保障,提升审批质效。“十四五”以来,全省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16万个,涉及投资4.63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省市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践行“执法+服务”新理念,建立“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模式,对全省4.48万家企业实施非现场监管执法,实行“入企扫码”制度,限定入企频次和上限,2025年现场检查频次同比2020年下降80%以上。以公正规范、高效有力的生态环境执法,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