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右玉的草原与坡地间,风是流动的笔,草是铺展的纸,而漫山遍野的羊,便是这方天地间最灵动的墨点。这里的羊肉,裹着塞北的清冽,浸着草木的清香,从牧场到餐桌,携着一方水土的生机,成为刻在右玉人记忆里的暖鲜滋味,也让每一个尝过的人,都记住了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温柔馈赠。
右玉的羊,是跟着季节 “慢养” 出来的。这里地处晋北,年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草原上的牧草却长得格外扎实 —— 春有苜蓿的嫩,夏有沙葱的鲜,秋有野菊的香,冬有干草的韧。羊群不用圈养,跟着牧民的脚步漫山游走,啃食着天然的草木,饮着山间的清泉,连呼吸的都是带着松涛与花香的空气。这样 “散养慢长” 的日子,让羊肉积攒下足够的鲜嫩,没有腥膻,只留纯粹的肉香,仿佛把整个右玉的四季,都藏进了肌理里。
待秋日的风染黄了草原,便是右玉羊肉最鲜美的时候。刚宰杀的羊肉,肉质紧实却不柴,肌理间分布着均匀的脂肪,像撒了一层细碎的月光。最简单的做法,反而最能凸显它的好 —— 清水下锅,丢几片姜、几段葱,不用过多调料,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羊肉的香气渐渐漫出来,先是淡淡的肉香,接着是草木的清润,最后是浓郁却不厚重的暖香,把整个屋子都烘得暖洋洋的。

炖好的羊肉,捞一块放进嘴里,先是表皮的温润,接着是瘦肉的鲜嫩,轻轻一嚼,汁水便在口腔里散开,没有丝毫腥气,只有肉本身的鲜甜;脂肪部分则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奶香,与瘦肉的肌理交织在一起,口感丰盈却不油腻。若是配着右玉本地的土豆、粉条一起炖,土豆吸满了羊肉的汤汁,粉糯香甜;粉条裹着肉香,劲道爽滑,一口肉、一口菜、一口汤,暖到胃里,也暖到心里。
除了清炖,右玉羊肉还有许多讨喜的吃法。手抓羊肉最是豪迈,大块的羊肉煮得软烂,蘸一点椒盐,肉香直冲天灵盖,是草原上待客的诚意;羊肉饺子则藏着家常的温情,剁碎的羊肉与白菜、萝卜拌馅,咬开饺子皮,汤汁顺着嘴角流下来,鲜得人眯起眼睛;冬天里的羊肉火锅,更是热闹,切得薄薄的羊肉片在锅里一涮就熟,裹着麻酱,配着酸菜,驱散了所有的寒冷。
而吃右玉羊肉的日子,总伴着热闹与欢喜。冬日的农家院里,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中间摆着一锅咕嘟作响的羊肉,孩子们抢着夹肉,大人们聊着家常,风从窗外吹过,却吹不散满室的香气与暖意。或是朋友相聚,点上一桌羊肉宴,就着本地的烧酒,谈天说地,让羊肉的鲜,成了情谊的调味剂。
右玉羊肉,从来不止是一道菜,它是右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慢时光里养出的好味道,更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每一口鲜美的羊肉,都藏着右玉的风、右玉的草、右玉人的质朴,吃下去,是滋味,是记忆,更是对生活最鲜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