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曝光商家以“国补”为幌子诱导消费后跑路的事件,涉及家居、汽车、家电等多个领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类骗局通常以“政府补贴”“高额返现”为诱饵,利用消费者对政策的信任实施欺诈,最终导致消费者财产受损。

一、典型案例:从家居到汽车的“国补”骗局
1. 广州居然之家四品牌店集体跑路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3月,广州市增城区居然之家新塘店内的顾家家居、欧铂尼等四家品牌门店,以“叠加享受15%国补”为卖点,诱导232名消费者签订全屋定制合同,涉案金额达896万元。商家通过虚构“国补名额即将截止”“全额付款才能享受补贴”等话术,促使消费者一次性支付全款或超额支付。2025年3月,门店人去楼空,消费者发现合同未实际履行,且收款账户涉及13家关联企业,资金流向复杂 。
关键细节:合同中虽注明“享受政府补贴”,但商家从未提交补贴申请,实际未获得任何国补资金。部分门店甚至私刻公章、虚构法人主体,涉嫌合同诈骗 。
2. 娄底方太分店店长私收80万元潜逃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娄底市方太涟钢分店店长吴某以“国补返利10%”为由,诱骗消费者将资金转入其个人账户,累计骗取80余万元后失联。方太公司起初以“个人行为”推诿责任,经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才承诺兜底退款。律师指出,若员工行为与职务相关,企业可能需承担管理不善的连带责任 。
3. 青岛二手车商虚构补贴诈骗百万
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青岛二手车商陈某以“无需购车即可领取国家补贴”为由,要求消费者支付“流水证明费”,累计骗取13名消费者36万元。其手段包括伪造交易记录、私刻公章,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跑路。警方查明,陈某将诈骗所得用于偿还个人债务,部分受害者损失高达12万元 。
4. 临沂本田4S店合同欺诈
消费者签订18.18万元购车合同(含置换补贴)后,4S店要求额外支付3500元“套取国补”,承诺补贴到账后退还7000元。但因国补政策取消,4S店仅退还3500元,导致消费者实际购车成本增加 。
二、法律定性:从民事欺诈到刑事犯罪
1. 民事欺诈与合同诈骗的界限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虚构“国补”优惠、隐瞒真实补贴条件,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若商家在签订合同时已不具备履行能力,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财物,则涉嫌《刑法》第224条的合同诈骗罪。例如,广州居然之家案件中,商家在资金链断裂后仍诱导消费者付款,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 。
2. 企业责任与员工犯罪的关联
若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诈骗,企业可能需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192条,用人单位对员工执行工作任务造成的损害需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能证明已尽到管理义务。娄底方太案中,品牌方最终因“监管不力”被迫兜底退款 。
3. 政府补贴政策的合规边界
国补政策通常要求商家先行垫付补贴资金,待消费者完成交易并上传凭证后,再由政府拨付。若商家未实际申请补贴却谎称已获得,或挪用消费者支付的“补贴款”,可能构成诈骗。例如,广州增城区官方明确表示,涉事商家从未提交补贴申请,不存在“骗补”行为,但诱导消费的行为已违法 。
三、维权路径:从投诉到诉讼的多重选择
1. 行政投诉与调解
- 12315平台:消费者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提交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将介入调查商家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行为。例如,南京市场监管部门曾查处某数码店捆绑销售“碎屏险”的行为,责令商家退还费用 。
- 专项工作组介入:重大案件中,地方政府可能成立联合工作组。如广州增城区针对居然之家事件,由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公安等部门,推动品牌方先行赔付285万元,并引导119名消费者集体诉讼 。
2. 刑事报案与立案侦查
若商家存在虚构主体、私刻公章、资金挪用等行为,消费者应立即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例如,广州居然之家案件中,警方已对涉事企业及其关联公司展开调查,锁定8家企业防止资产转移。青岛二手车商陈某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
3. 民事诉讼与集体维权
- 单独诉讼: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诉商家违约或欺诈,要求返还货款并赔偿损失。例如,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代理的广州居然之家案件中,部分消费者通过诉讼获得全额退款 。
- 集体诉讼:针对同一商家的多起纠纷,消费者可联合提起集体诉讼,降低维权成本。广州增城区已协调法院为119名消费者提供诉讼费减免,并由专业律师团队代理诉讼 。
4. 舆论监督与行业曝光
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曝光等方式,可对商家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其主动解决问题。例如,娄底方太案中,消费者通过红网投诉引发关注,最终推动品牌方履行退款义务 。
四、风险防范:识别“国补”骗局的关键信号
1. 警惕过度承诺
若商家宣传“补贴力度远超政策标准”(如“15%国补叠加10%品牌优惠”),或声称“无需审核直接享受补贴”,需高度怀疑其真实性。国补政策通常有明确的申请条件和审核流程,如汽车以旧换新需提交旧车报废证明 。
2. 核实资金流向
要求商家提供政府补贴的官方文件,并确认收款账户是否为企业对公账户。若商家要求将款项转入个人账户,或使用多个不同账户收款,可能存在资金挪用风险。例如,广州居然之家案件中,消费者支付的款项分散至13个关联账户,最终无法追溯 。
3. 保留完整证据链
务必保存合同、付款凭证、宣传材料、沟通记录(如微信聊天、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是后续维权的关键。例如,青岛二手车商陈某的受害者因缺乏书面协议,部分损失难以追回 。
4. 查询企业资质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家注册信息,核实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若门店悬挂“政府指定补贴单位”等牌匾,可向当地商务部门核实真伪。例如,广州居然之家门店虚构“顾家(广州)家居有限公司”主体,消费者通过工商查询即可识破骗局 。
五、政策反思与监管建议
1. 完善预付式消费监管
针对家居、汽车等大额预付消费,应推广“资金第三方存管”模式,将消费者支付的款项存入监管账户,按服务进度分批拨付给商家。例如,上海已试点“单用途预付卡资金监管平台”,有效降低商家跑路风险。
2. 强化国补政策执行透明度
政府部门应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公布补贴申请条件、审核结果及资金拨付情况,方便消费者查询。例如,北京市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流程全程线上化,消费者可实时追踪进度。
3. 加大违法成本与行业惩戒
对虚构补贴、挪用资金的商家,除退还消费者款项外,应处以违法所得5-10倍的罚款,并列入失信名单。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上海首例消费券诈骗案中,商家因虚构交易骗取13万元补贴,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
4. 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
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国补政策知识及防骗技巧。例如,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参与补贴活动前,通过“云闪付”等官方平台核实补贴信息,避免轻信商家口头承诺 。
“国补”政策本是惠民举措,却被不法商家异化为敛财工具。消费者在参与补贴活动时,需保持理性,仔细核实政策细节及商家资质,避免因“贪小便宜”而遭受重大损失。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权,并通过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政府部门则需加强监管,完善制度设计,从源头上遏制此类骗局的发生。